一直以来,对于莆田的这片山河——青山绿水、古寺禅院,红砖黛瓦,如果说要说出一处地标性的古建筑,你会想到哪一处?
相信每一个人都有过去北京天安门的梦想,红墙高楼,巍巍雄壮,散发着浑厚的历史气息,带着崇敬的心站在这里,人都变得渺小了。而莆田的地标性古建筑,说是古谯楼,相信也是不容置疑的。古谯楼,相信莆田人都很熟悉,有着令人啧啧称奇的文化底蕴,可以说是莆田版的“天安门”。而很多人不知道的是,这座古谯楼历史悠久,比天安门还早430多年。
古谯楼坐落在莆田市区中心文献路步行街,自从北宋太平兴国(公元983年),兴化军治迁莆田时创建,距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古谯楼为当时子城的城门和城楼,直到南宋绍兴六年(公元1136年)被毁于火灾,又于同年重建,置更鼓和刻漏于楼上,因此也称为鼓楼。明嘉靖四十一年(公元1562年),倭寇入城,鼓楼又被焚毁。隆庆五年(公元1571)重建,书匾额日“壶兰雄镇”,后圮。清康熙九年(1670年)重修,三十一年(1692年)又被焚毁。现在的古谯楼是清康熙三十六年(1697年)重建、嘉庆八年(1803)重修的。古谯楼,自宋以来三次经过烈火,却也如凤凰涅槃重生,可不谓之坚强。
古谯楼为木构建筑,梁架的纵向和横向结构刚度强,抗风、抗震、抗倾性好,所以多年来屹立不倒。外型也具有地方特色。屋顶采用中段高,两侧低的三段式坡屋顶,构成了一幅多维的空间画面,凸显了莆田先人匠心独运的造型艺术。楼有3层,长方形,长约50米,高25米,重檐歇山造,石砌基台,中开门洞,门上横额还书写着“古谯门”三字,门洞中部只置横梁,不作券式。基本东西端突出作阙形,平面成凹字形,这些保持宋代原式。基台上为木构二层楼阁,二楼面阔七间,进深五间,斗拱宏大,部分结构保持明末清初的遗物。
古谯楼上还镶有嘉庆重修“天一楼”(此为清代古谯楼的又一别称)记的碑刻。该楼是目前国内现存最完整的大型鼓楼之一,也是福建省仅存的一座鼓楼,堪称八闽现存的谯楼第一楼,1985年被列为福建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古谯楼见证了多少历史兴衰,人事更迭。因此也被赋予了更多历史的与文化。南宋莆籍李俊甫在《莆阳比事》中记载“绍兴丁巳秋试揭榜,谯楼有紫气光焰亘天,人异之。明年擢第十有六人,状元黄公度,亚魁陈俊卿,参政龚茂良,果符前兆”,这里无不是赞扬谯楼之地出人杰。雄伟壮观的古谯楼更彰显了莆田“文献名邦”的美称。足见古谯楼是莆田当之无愧的地标性古建筑。
如今的古谯楼藏于闹市之中,在莆田繁华的步行街上行走时,总是能见她平平淡淡地立着,笑着面对人声鼎沸、世事变迁,一如最初的模样,宠辱不惊。
图片来源:网络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