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生活小窍门

简述古代大同社会与当今社会的异同

简述古代大同社会与当今社会的异同

儒家心目中的和谐社会是“大同”社会.儒家构建和谐社会的理想主要表现为对“大同”的无限向往,可以说,儒家心目中的和谐社会就是“大同”社会.“大同”社会的概念,源自:“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是谓大同.”郑玄注云:“同犹和也”,孔颖达疏云:“率土皆然,故曰大同”,由此看出,最初的“大同”社会指的是“大致相同,整体和谐”的社会.《礼运》还描绘出一幅“大同”社会的美妙蓝图:这是一个“天下为公”的社会,有着和谐的人际关系的社会祥碧,富足公平的社会,和平宁静的社会,夜不闭户的社会等等.可以看出,“大同”社会以和谐为基本特征,蓝图中处处体现着儒家的“和”思想.虽说《礼运》记载的不一定是孔子本人的言论,但至少是战国时期儒家的社会理想.到了清代,著名儒家学者康有为还写了〈〈大同书〉〉,就如何构建和谐的“大同”社会发表见解,其中关于“和”思想的论述占了很大篇幅.可以说,中国自古以来,始终有一个以“大同”为最高理想的传统.这一愿望固然十分美好,但是和谐的“大同”社会在古代中国却始终没有构建起来.正如毛泽东同志所说:“康有为写了,他没有也不可能找到一条到达大同的路.” “和谐”作为社会主义的重要特征,是由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的性质决定的“和谐”可以说是人类进入文明时代以来就产生的一种社会理想,它体现的是人们对物质和精神生活的终极价值追求.这一价值追求在古希腊哲学家毕达格拉斯谨如举那里就是“美德即和谐”,在中世纪思想家托马斯·莫尔那里就是“乌托邦”,在西欧空想社会主义者傅立叶那里就是关于未来社会的“和谐制度”,在人本主义者路德维希.费尔巴橡碧哈那里就是自然人之间的“平等”和“爱”,在宗教信徒那里就是灵魂与肉体之间对立和冲突的永恒消弭,在古代中国儒家学说那里就是“天人合一”及“大同社会”……在马克思主义那里就是“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