攘的意思:1.抢夺;侵犯;窃取,夺。 2.排除~除。敌(抵御敌人)。 3.捋起(衣袖),臂。
攘,汉语常用字(一级字),最早见于《说文》小篆 。手(扌)表意,篆书形体像手,表示用手推开;襄表声,有除去、排除义。本义表示退让,谦让,读ràng,此义现代汉语作“让”。后引申为排斥、排除,又表示卷起、撩起等义,以上读rǎng。
形声字。从手,襄声。手(扌)表意,篆书形体像手,表示用手推开;襄表声,有除去、排除义。《说文》:“攘,推也。”表示退让,谦让。读ràng,此义现代汉语作“让”。清段玉裁《说文解字注》:“推手使前也,古推让字如此作。”
清邵瑛《说文解字群经正字》:“此即推让之本字。揖让之让亦作此。故《说文》与‘揖’字联文。今经典统作‘让’ ……今俗但知‘攘’为‘攘却’、‘攘夺’同,竟不知为‘推攘’、‘揖攘’字矣。”《礼记·曲稿侍礼上》:“君出就车,则仆并辔授绥,左右攘辟。”
郑玄注:“谓群臣陪位侍驾者攘却也。”段玉裁注:“攘,凡退让用此字;引申之使人退让亦用此字。如攘寇、攘夷狄是也。”故引申为排斥,排除,读rǎng。《国语·鲁语下》:“彼无亦置其同类,以服东夷,而大攘诸夏。”韦昭注:“无亦,亦也。同类,同姓也。攘,却也。
言楚亦将自置其同姓于鲁以取天下。”唐韩愈《进学解》:“觝排异端,攘斥佛老(道家)。”又表示窃取,盗取。《广韵·阳韵》:“攘,窃也。”《孟子·滕文公下》:“今有人日攘其邻之鸡者,或告之曰:‘是非君子之道。’”裂斗赵岐注:“攘,取也,取自来之物也。”
引申为侵夺。《庄子·渔父》:“诸侯暴乱,擅相攘伐键源吵,以贱民人。”引申为扰乱。《淮南子·兵略》:“此四君者,皆有小过而莫之讨也,故至于攘天下,害百姓。”高诱注:“攘,乱也。”又表示卷起,撩起。三国魏曹植《美女篇》:“攘袖见素手,皓腕约金环。”
以上内容参考:百度百科-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