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州狮子山汉墓是我国1995年的重大考古发现,不但墓葬结构奇特,而且出土了大量极富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的珍贵文物,填补了汉代考古学中的一些空白。
但该墓的墓主是谁,从出土的遗物中很难得出定论。从狮子山汉墓的形制及出土器物看,墓主可能隐塌为西汉早期分封在彭城的某一代楚王。
汉六年,高祖刘邦封其异母弟刘交于楚,都彭城(今徐州),辖东海、彭城、薛三郡三十六县。西汉楚国共传了12代。目前,在徐州周围共发现属楚王陵的崖洞墓8处,其以龟山汉墓为界分为两期:前期包括楚王山、驮篮山、北洞山、狮子山4处;后期包括龟山、卧牛山、东洞山、南洞山4处。
人们从墓葬的形制和出土的文物,对前期四处楚王陵墓作了排列,排列顺序当为:楚王山、狮子山、驮篮山和北洞山。根据这一排列,每一处墓葬只能是相邻的两个楚王之一。楚王山共有墓葬4座,其中M1为主墓,位于一小山顶部,封土高大,封土与山体间凿有排水沟。其为大型石坑竖穴洞室墓,前部有斜坡墓道,两侧对称设置耳室,墓室为一券顶的高大洞室。该墓还不是完全意义上的崖洞墓,明显地表现出由竖穴墓向崖洞墓过渡的特征。据记载楚王山为元王刘交的家族墓地,此说当为是。北洞山汉墓规模宏大,共发现墓室26个,附属墓室结构特殊。该墓出土随葬品以色彩艳丽、造型优美的200余件仪卫俑最为著名。北洞山汉墓在结构上明显表现出由早期向晚期过渡的特点,墓主人可能是第四代文王刘礼或第五代安王刘道。刘礼为刘交之子,任宗正,封平陆侯,“七国之乱”后被封为梁携亮楚王,仅立三年,于景帝前元六年卒。刘道为刘礼之子,卒于武帝元光六年。驮篮山汉墓为两墓东西并列,规模宏大,其中1号墓有墓室15个,由墓道、甬道、耳室、前堂、后室、侧室、武库、厕所、浴室等部分组成,封堵复杂严密,墓室制作精细规整,是徐州楚王陵墓的典型代表。该墓早年被盗,除陶俑外,其他随葬品极少,墓的主人可能是第三代楚王刘戊。刘戊为第二代楚夷王刘郢之子,景帝三年,因组织和参加“吴楚七国之乱”,兵败自杀。
关于狮子山汉墓,发掘者认为墓主人应为第三代楚王刘戊。该墓因时间仓促而未完工,但刘戊在位达21年,21年的时间仍未完工,这颇令人费解。从山东长清双乳山济北王刘宽墓及徐州宛朐侯刘艺墓的情况看,因他们参与谋反失败而被迫自杀,在丧葬规格上较其原来身份都有明显下降,表现最明显的是很少使用玉器,特别是不用玉衣陪葬。而狮子山汉墓中出土的各种玉器达200多件(套),特别是还用金缕玉衣、玉棺等陪葬,显系一地位很高的诸侯王在正常情况下埋葬的,与刘戊身份有所不符。综合各种现象分析,墓主当为橡宽第二代楚夷王刘郢。刘郢在位仅4年,建造狮子山这样的大墓,时间显然紧张,正与墓葬未完工相合;从墓中出土封泥可知,墓的主人去世后,许多属县送了礼物,这其中除属彭城郡的彭城、相、吕、萧、符离等县外,还有属东海郡的兰陵、下邳等县。史载景帝二年,削楚之东海、薛二郡,也正是这一行为直接导致了吴楚七国之乱的爆发。因此,至景帝二年以后,东海、薛二郡已不在楚的管辖之下,自然也就不存在此二郡属县给楚王送礼物的问题。从该墓出土的钱币看,绝大多数为极轻的“半两钱”,据香港关汉亨先生的考证,这种劣质的榆荚钱主要流行于文帝初。而刘郢正好亦卒于文帝五年,正与之相吻合。刘郢为元王庶子,高后元年去长安,不久被任命为宗正,封上邳侯。元王刘交死后,因太子刘辟非早卒,文帝遂以刘郢嗣位,是为夷王。刘郢立四年,于文帝五年卒。因元王刘交在汉初倍受尊宠,且刘郢又任九卿之一的宗正,与汉中央关系密切,因此,其享受如狮子山汉墓这样的礼遇就是很自然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