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陆军讲武堂、保定陆军军官学校、黄埔军校、东北陆军讲武堂并称为“四大军校”。
1、云南陆军讲武堂。
校址设在昆明原明朝沐国公练兵处,占地7万余平方米。1908年(光绪三十四年),护理云贵总督兼云南藩台沈秉经向清廷奏准,筹办云南陆军讲武堂。
1909年9月26日,云南陆军讲武堂正式创立并开学,高尔登为首任总办(校长)。学堂开办之初,分步、骑、炮、工四个兵科,设甲、乙散销、丙三班。课程仿照日本士官学校加以调整而成,分为学科、术科两项。讲武堂聘用了一批国内武备学堂毕业生和日本士官学校中国留学生任教。
2、保定陆军军官学校。
学校位于保定旧城东北5华里,总面积约一千五百余亩。东西长两公里多,南越今东风东路,北跨今五四东路两侧,南北长一公里有余。
1902年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袁世凯在保定东关外创练常备军(新军)并设军政司(旋改督练公所),下设兵备、参谋、教练三处,分别由刘永庆、段祺瑞、冯国璋任总办。5月,经袁世凯奏准,在保定东关外开办“北洋行营将弁学堂”,由冯国璋任总办(即校长)。
1903年2月袁世凯奏请开办陆军小学堂、陆军中学堂、兵官学堂、陆军大学堂,进行正规军事教育训练。1903年于保定东关外,建成“北洋陆军速成武备学堂”。
3、黄埔军校。
1924年6月16日,国民党陆军军官学校于广州黄埔长洲岛正式成立,通称黄埔军校。
黄埔军校是中国近代最著名的一所军事学校,培养了许多在抗日战争和国共内战中闻名的指挥官,主要将领出自第一次国共合作时期的一至六期,军校在创立目的是为国民革命训练军官,清友是国民政府北伐战争统一中国的主要军力。
1924年国民党建校时期名称为“中国国民党陆军军官学校”,1926年改名扩大为“中央军事政治学校”,1929年改名“国民革命军黄埔军官学校”,1931年南京国民政府改制为“中央陆军军官学校”,到1946年末改名“中华民国陆军军官学校”。
1950年10月台湾当局在台湾高雄凤山区复建“陆军军官学校”延续至今。
4、东北陆军讲武堂。
1907年8月,东三省总督徐世昌遵照清政府兵部奏定“各省应在省垣设立讲武堂,作为带兵者研究武学之所”,遂借用奉天陆军小学堂房舍(大北关老将军府院内)最终设立东三省讲武堂。
1908年10月答掘槐移至奉天省城小东边门外,校名始为东三省讲武堂普通科,又改为陆军讲武堂选拔巡防营优秀军官入堂培训,学期一年。张作霖主政东北后,改名为东北讲武堂。
东北讲武堂初称东三省讲武堂,张学良主政时期改名为东北讲武堂。作为奉系军阀的军官学校,奉系军队的高、中级军官基本都经过它的培训。它在提高奉军的战斗力,促进奉系军阀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中,起过重要的作用。
扩展资料:
云南陆军讲武堂是中国近代一所著名军事院校,被称为“黄埔军校的摇篮”。
讲武堂从开办至1928年的20年间,为我国和亚洲一些国家培养了一批优秀的军事人才。所毕业学员4000多人,有南洋华侨青年,朝鲜和越南等国青年,均系护国、靖国战争之后,慕名远道而来的求学者。
毕业生中,涌现了一些著名的革命将领,第3期特别班的朱德、第12期的叶剑英还成为新中国的领导人。此外还有第17期的周保中(东北军区副司令员、吉林省政府主席)、第18期的崔庸健(朝鲜民族主义人民共和国委员长)、第18期的曾泽生(中国人民解放军中将)。
曾任国民党军队上将的则有特别班的范石生、唐淮源、朱培德、金汉鼎,第4期的龙云、卢汉,第14期的王甲本等。其中唐淮源、王甲本率部抗日,英勇牺牲;范石生掩护革命,功不可没;曾泽生长春起义、卢汉昆明起义、赵锡光新疆起义,都建立了历史功绩。
抗战胜利之后,卢汉率滇军开赴越南河内接受越北地区日军投降,为中国抗战之唯一出境受降者,为中华民族增光添彩。同时,云南陆军讲武堂培养的许多学生后来陆续又参加了黄埔军校的高级班接受更高等级的军事教育,一些学生还成为了黄埔军校的区队长,如:曾泽生、卢浚泉等。
参考资料来源:人民网——文化>>滚动新闻推荐>>东北讲武堂旧址开放 曾为“四大军校”之一(图)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云南陆军讲武堂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黄埔军校 (中国历史上著名军事学校)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东北陆军讲武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