匈奴是我国古代北方的游牧民族。由于匈奴民族是一个在军事上很发达在文化上很落后的民族,所以历史上有关于匈奴的文字记载大部分都是由中国汉族政权或欧洲人完成的。匈奴人自己很少有在文化上的杰出贡献。匈奴很有可能是中国古代西羌族的一支,很有可能与中国的炎帝有亲缘关系。在后来,匈奴人也确实称自己是炎黄子孙,这与汉族是一样的。所以,匈奴包括其他中国北方的游牧民族很有可能与汉族是同一祖先,因为从事了两种不同的经济生活生产方式而形成了两个不一样的民族。从中国的上古时代(黄帝时代)到公元5世纪左右匈奴逐渐衰弱并被其他民族同化,匈奴民族在人类历史的记载上大约存在了接近3千年的时间。匈奴的名字最早见于中国的战国时代(公元前476年—公元前221年),在《战国策》《山海经》中皆有记载,在此之前匈奴有荤粥,淳维,鬼方,山戎,犬戎,鬼戎,戎狄等名称,而中国历史上已知的有关于匈奴的名称竟多达32个!所以很难肯定史书上记载的匈奴是同一个民族。因此怀疑匈奴是中国北方游牧民族在一定程度上统一后的名称,战国时的匈奴很有可能已经是众多游牧民族的结合体。 关于匈奴早期的名字荤粥(音xun yu,读 熏育)的来源,很有可能是原自于中国汉族的夏朝。相传商汤王伐夏桀,夏桀的儿子荤粥,也叫淳维被流放,就投奔北方的犬戎族。后来就称他投奔的民族为荤粥,又写为獯鬻。后来,北方的游牧民族逐渐强大并不断的与中国中原的汉族政权交战。商朝的甲骨文上都有记载,商与鬼方大战,“攻三年而克之”;周穆王伐犬戎,得四白鹿四白犬而归;可见当时的匈奴虽然强大但在于汉族的战争中还是处于劣势。在战国时期,匈奴更是成了汉族北方各政权的心腹大患,甚至还是六国联合以功秦的帮手。著名的万里长城就是秦,赵,韩等国为了防御匈奴骑兵的骚扰而修建的,当然真正的战国时代的长城是在今天长城以北三百多公里的地方。现在的长城主要是明长城的遗址,是明朝为了防御被赶回蒙古草原的蒙古帝国元朝残余势力而进一步修建的。匈奴的另一个贡献就是改变了汉族的服饰,战国时汉族人穿的都是“开裆裤”,前面用褂子遮起来。赵武灵王仿照匈奴“胡服骑射”,改变了汉族的服饰,而且得以征服附近诸国。匈奴的另一个贡献就是刺激了汉族军事的发展。因为当时匈奴主要以骑兵为穗早亩主,汉族的步兵很难抵挡匈奴的集群冲锋,而且匈奴的骑兵角弓也比汉人的步弓要好。在长期与匈奴战斗的秦国,人们发明了秦弓,在著名诗人屈原的《国殇》中就有“带长剑兮挟秦弓,首身离兮心不惩”的句子。这种秦弓在张艺谋的电影《英雄》中就可以见到,相信很多人都对秦军那密集的箭阵印象深刻。当然电影中秦弓的射程,威力都被夸张的有些过分。但是这种人躺在地上,利用腿的力量发射的弓箭确实是战国时代最好的弓箭,秦始皇统一六国也很仰仗了这种箭阵。而这种秦弓完全是长时间受匈奴的逼迫所制造出来的,它一开始也确实是被用来对付匈奴骑兵队的。匈奴人在战斗中相当勇猜森猛,他们一旦得手就猛烈攻击,一旦失利就撤退将敌人诱入伏击圈再迅速歼灭。匈奴人的长相在汉族人的记录中带有更多白种人的特征,而在欧洲人的记录中则更像黄种人,这是匈奴人在西迁的过程中收编同化了很多其他游牧民族的结果。匈奴人的中央基地叫做王庭,是一个不固定的游牧的政权所在地。每年的正月,匈奴人都要聚集在王庭清点人口和牲畜。匈奴人的很多习惯在汉族人看来是不符和道德的,他们轻视老弱,老弱病残只能吃健壮的人吃完的食物。这也完全是匈奴人生活的蒙古高原的恶劣的自然环境和匈奴人长期缺乏足够的生产生活资料决定的。这种习俗虽然残酷,但这种接近于自然法则优胜劣汰的原则也让匈奴人优化了种群,养成了相当坚韧的民族性格,为以后匈奴人雄踞中国北方和远征欧洲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在中国秦末汉初的年代,匈奴人逐渐强大起来。汉高祖刘邦曾在平定天下后,调集32万步兵远征匈奴,他亲自率领的18万人在援军没有到达的情况下,被匈奴王的40万骑兵包围在白登山。后来陈平说服了匈奴王的一个阏氏(匈奴的正妻),说如果匈奴不放刘邦,刘邦就要献给匈奴王大量的贡品和美人以求活命,阏氏怕自己失宠就说服了匈奴王放走了刘邦,刘邦这才狼狈逃出包围。当时“大风起兮云飞扬”的汉高祖在中原地区叱咤风云,到了与匈奴交战就如此不堪一击,可睁携见匈奴实力的强大。匈奴的一位伟大的领袖叫冒顿(音mo du,读 默读)单于(匈奴王的名称),他本来就是匈奴合理的继承者。但是后来他的父亲开始宠幸另一个阏氏,就冷落了他,并且想要将他废掉。就把他放到大月氏(音zhi,读 支)国作人质,后来再攻打大月氏国,想借别人的手杀死冒顿。没想到冒顿竟然逃了出来没有被杀,其父赞赏其勇气,还给了他部分人马。冒顿每天领着匈奴士兵练习射箭,说自己的响箭射到哪里大家的箭就要射到哪里,否则格杀勿论。冒顿先射自己的宝马,没有敢射的人皆被杀死,又射自己的一个阏氏,没敢射的士兵又被杀死;在一次与父亲的射猎中,冒顿射其父的宝马,众人跟射;冒顿又射其父,众人跟射,其父坠马身亡,冒顿从此弑父称王,史称冒顿单于。匈奴人极为残忍,他们的骑兵神出鬼没,攻掠汉族的城镇,杀吏掠民,攻陷大月氏后,匈奴王割大月氏王的头颅为饮器。匈奴之野蛮可见一斑! 汉朝的刘邦打不过匈奴也是正常的,当时的中原汉族地区综合国力不是很高。据说汉高祖坐车出巡的时候,偌大个京城竟然找不到四匹相同颜色的马!当时的其他政府官员出门也只能坐牛车。中原地区很少养马,而且养出来的马也基本上也无法当作战马。而这一时期的匈奴竟然做出了一件极为猖狂,无视礼教的事情。因为汉朝打不过匈奴就只好求和,以和亲的方式来避免战争。刘邦死后,汉惠帝上台,由刘邦的妻子,著名的女强人吕雉,也就是吕后执政。吕后舍不得自己的长公主远嫁匈奴,就找了其他的刘姓女子代替。但是吕后找的是个十三,十四岁的豆蔻少女,冒顿单于想长公主也就只有这么大,那吕后的年龄也就不会太大,也就是三十多岁的样子。于是冒顿单于就给吕后写了一封“情书”,要娶吕后为妻,入主中国。可当时的吕后已经有五十多岁了,这么大年龄的老太太接到了来自蛮族的一封“无情的情书”,真是尴尬至极,气炸连肝肺,错碎口中牙,她发誓要倾全国的兵力远征匈奴,后来冷静了下来发现自己不是匈奴的对手,就是只好作罢。到了汉文帝和汉景帝时期,汉朝一直采取和亲与积极防御相结合的方式来处理对匈奴的关系,全国老子和庄子的道家思想占主导地位,人民休养生息,发展生产,期间汉文帝没有采纳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文学家,政论家贾谊贾长沙远征匈奴的计划。虽然匈奴并未停止过对中原地区的侵扰,但至少避免了大规模的战争,使秦汉以来的中原人民和政权有了休养生息的机会,史称“文景之治”。 在汉武帝刘彻时期,中国中原的汉族政权终于可以集结大军远征匈奴了。这位中国历史上有名的皇帝在小的时候叫做刘彘(音zhi,读 治),因为自小聪慧过人,可以很透彻的理解诗书,深受汉景帝的喜爱,并改名为刘彻。很巧的是在同一时期的西方就是著名的古罗马帝国的恺撒大帝,两个人都在向被他们自己的民族称为蛮族的控制地区进行远征!汉武帝时期的远征大体可以分为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从公元前129年到119年,第二阶段从公元前99年到公元前90年。两场大战的最高指挥者都是汉武帝本人。第一阶段中汉朝的大将是以卫青,李广,霍去病等人为主,几员大将曾先后十次出击匈奴,每次出击斩首匈奴少则数千,多则数万,其中卫青是战功卓著的名将,而霍去病更是追击匈奴至大兴安岭和今天俄罗斯的贝加尔湖地区,还缴获了匈奴休屠王的祭天金人。而李广终因制度,个人性格,运气等原因没有封候,在因向导找错了路迷失方向未能及时会师而自杀。这十次远征给匈奴相当大的打击,使匈奴无力反击,而且此时西域诸国(原有西域36国,后来成为西域50国)中原来被匈奴欺凌的国家,如丁零,乌孙,乌桓等国家也在汉朝著名的外交家,将军张骞的联合下向匈奴进攻,匈奴招架不住。后来,汉武帝曾经亲率18万骑兵远征匈奴,旌旗蔽日,登单于台,并派使者通知匈奴单于让他不必在漠北(今西伯利亚地区)受苦,能战则战,不能战就来投降,匈奴王气的只敢扣留汉使,不敢来战。 汉朝时的中国军力实在非常强大,那时侯西域诸国都纷纷向汉朝纳贡,汉朝有一次竟只用了700多骑兵就灭了楼兰国,足见汉兵之强大。到了汉武帝与匈奴战争的第二阶段,受命的李广利却给汉朝丢足了面子,而且此时汉朝制度上的不足也暴露出来。李广利率领六,七万大军远征大宛,不仅第一次没有攻下,而且当最终攻克时只剩下了一万多汉兵,后来与匈奴交战失利,最后投降了匈奴。而李陵(李广的孙子)率领的5000步兵在被匈奴的80000骑兵包围后,拼死冲杀,击毙匈奴人过万,最后只有400余人突围成功,李陵重伤被俘。汉武帝以为李陵叛国投降,就杀了李陵全家,并将敢于给李陵求情的中国著名史学家,文学家《史记》的作者司马迁施以腐刑,司马迁不幸成了太监。李陵得到消息后悲愤欲绝,投降匈奴。总体来说,汉武帝这个伟大的中国皇帝会用才但不能尽其才,这要比他的曾孙汉宣帝差了一些—尽管汉宣帝的名气在中国历史上远没有汉武帝大。汉武帝对匈奴的远征使中原的汉族人民远离了游牧民族的骚扰,使当时中原汉族政权的中央所在地免除了威胁。同时展开的对匈奴的外交攻势更令汉朝的势力延伸到西域乃至中亚,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文化传入中原,逐渐形成今天的中华民族大家庭。但是我们也应看到,汉武帝的胜利使农耕文明代替了游牧文明在陕西,陕西,内蒙古一带的地位,结果使本来处于森林带向草原带过度的这些地区生态环境逐渐恶化,再加上其他的战乱,破坏等原因形成了今天的黄土高原。 汉武帝对匈奴的远征使匈奴共损失了21万人,而汉朝自己也损失了将近14万人的军队和11万匹军马。匈奴衰弱后,西域诸国又摆脱匈奴的控制起来反抗。汉宣帝时期,汉朝的常惠,傅介子,赵充国等名将和外交家又成功联合西域诸国对付匈奴并继续对匈奴的战争,匈奴人进一步衰弱。不久,匈奴进入了“五单于并立”时期,匈奴内部陷入战争。南匈奴王呼韩邪(音ye,读 爷)单于打不过北匈奴王郅至单于,不得不向汉称臣,并向汉朝要求和亲。汉元帝派遣甘延寿和陈汤远征郅至单于,并将王嫱也就是中国古代四大美人之一的王昭君嫁给呼韩邪单于。从此汉朝与匈奴开始了相当长时间的和平,汉朝也得以有机会把自己的势力延伸想中亚。据美国著名的历史学家,文化学家费正清的著作,汉元帝时期,汉朝的军队一直打到了中亚的粟特国,那里是罗马帝国的前哨,汉朝在那里打了个大胜仗,并俘虏了一批罗马士兵,这也是我们所知道的为数不多的关于中国汉朝与罗马帝国的接触。汉朝与匈奴的和平一直维持到汉平帝时期,那时篡权的王莽开始了没完没了的对匈奴的战争,使汉朝的国力开始衰退。到了汉光武帝刘秀(公元前6年—公元57年)时期,匈奴开始更加猖狂的骚扰东汉的边境,但不久匈奴再次陷入分裂。汉元帝时代的呼韩邪单于的孙子,自立为单于,并取名也为呼韩邪单于投靠汉朝。当时,汉光武帝已经将汉朝重新振作,并且派兵保护呼韩邪单于。追击南匈奴的北匈奴十分惧怕汉朝,乃至于北匈奴的追兵每次路过汉朝步卒的了望警戒岗亭的时候,连匈奴王都要亲自下马满怀歉意地向汉朝士兵说自己是来追击南匈奴的,不敢冒犯汉人,弄不好还得死缠着汉朝兵士合影留念,要个签名什么的... ...汉明帝,汉章帝时期继续保持着对匈奴的攻势,并在班氏家族(班彪;班固,班彪的儿子,著名文学家,《汉书》的作者;班超,著名外交家;班勇,将军)的努力下,重新打通了通望西域的道路,并持续着对匈奴和西域诸国的压力。当时班超还曾派遣甘英出使大秦(汉朝时中国对东罗马帝国的称呼),甘英到达了今天的波斯湾,单受了安息(今天的伊朗)船长的骗,说风浪大出海必死无疑,甘英才停止,汉朝失去了唯一的一次与罗马帝国进行正式国际间政治外交接触的机会。对匈奴之战中给匈奴打击最沉重的一次发生在汉和帝时期,大将军窦宪率领部分汉军联合西域的乌孙,南匈奴等出塞三千余里,追灭北匈奴,登燕然山,刻壁题铭。从此,北匈奴再也不敢靠近汉朝的边境,不得不向西迁移。而剩下的南匈奴建立的匈奴汗国则成了中国中原汉族政权的附属国。东汉末年,曹操掌管中国北方地区时对匈奴采取了分而治之的策略,使匈奴无法形成统一的力量,长期处于分裂的五个政权状态,历史证明这种方法是正确的。 到了中国的西晋时期,中国陷入了长达六十多年的“八王之乱”,中国的北方陷入连年的分裂和内战中。汉族的一些地方政权的领袖为了扩充自己的势力,开始向中国北方的游牧民族借兵。匈奴人和其他的少数民族得以进驻中原。中国又陷入了混乱的“五胡十六国”时期,五胡指匈奴,鲜卑,羯,氐(音di,读低),羌,五个中国北方的游牧民族;在匈奴进入中原之前,鲜卑和氐就已经侵入了中原地区,但大规模的侵略是从匈奴开始的。起初是打着身为汉族刘氏家族亲戚的刘渊建立了前赵,然后其他的诸如鲜卑等民族就纷纷建立起了前燕,后燕,后赵,北凉,西凉,南凉,前秦,西秦,后秦等等等等的国家。当然这些国家不全是游牧民族建立的,也有汉族建立的。巧合的是,同一时期的西方罗马帝国也陷入了分裂(东,西罗马帝国)和来自被其称为“蛮族”的日耳曼人的入侵。这些在匈奴人驱赶之下不得不向西迁移的日耳曼民族也在原来罗马帝国的领土上建立了众多的国家。中国北方的这些分裂的小国最后被鲜卑人拓拔氏统一为北魏。后来经过北魏魏孝文帝拓拔宏的改革,众多的游牧民族逐渐被拥有更先进文化的中原汉族所同化,渐渐从中国的民族中消失了。其实,鲜卑人本身就和匈奴人有着相当密切的联系,两个民族很有可能是同一祖先。虽然鲜卑人属于东胡,但他们长期受匈奴人的控制,有匈奴人的血统。再加上鲜卑人强大之后有五六十万匈奴人突然宣称自己是鲜卑人,所以鲜卑人也可以看作是匈奴人的延续。史学界认为,鲜卑人很有可能就是蒙古人的祖先,没有进入中原一直留在今天蒙古东部和中国东北的鲜卑人后来变成了蒙古人。而史学界又有匈奴人就是蒙古人祖先的看法,所以我们完全可以将鲜卑和匈奴看成是相当相近的民族。语言学家和历史学家发现,匈奴,鲜卑,契丹,突厥,蒙古民族的语言都属于阿尔泰语系。他们很有可能是同一祖先或者是一脉相承的关系。匈奴人的一部分后来转化为了高车族,高车族后来又转化为了突厥人(今天的土耳其人),也有人认为突厥人是匈奴人通过鲜卑人转化而成的。这些突厥人—匈奴人的后裔在中国隋唐时期强大起来并像他们的祖先一样纵马骚扰进攻中原汉族政权。但他们还是被隋文帝打败并妥协,并且在唐太宗李世民时期与唐朝结下“白马之盟”。后来突厥人又分裂成为东突厥和西突厥,并被中国中原强盛的唐朝远征驱赶向中亚。归附唐朝的突厥部落称唐朝皇帝为“天可汗”,后来也逐渐被其他民族同化而消失。进入中亚的突厥人的一支,塞尔柱突厥建立了突厥帝国和花剌子模帝国等众多国家,占领了西亚,中亚,北非和欧洲的很大部分地区。欧洲人因此掀起了著名的多达11次的“十字军东征”,打着收复被伊斯兰教徒占领的圣城耶路撒冷的名义进行野蛮的掠夺。匈奴人的另一个后裔蒙古人在成吉思汗的统一下形成了蒙古帝国,蒙古帝国的三次西征都给突厥人带来了毁灭性的打击。蒙古帝国时期,蒙古西征大军一直打到了今天的欧洲奥地利多瑙河,德国,意大利威尼斯,巴勒斯坦(接近埃及)一线,把当时中国的版图扩展到今天的欧洲和西南亚,辉煌的蒙古骑兵和攻城辎重兵在莱格尼察战役中一举击败波兰,德意志,条顿骑士团,法国圣殿骑士团的欧洲联军,然后毁灭匈牙利进入奥地利。在历史上重复了他们的祖先匈奴人对欧洲的远征(关于这一内容我有专门介绍)。中原的蒙古人建立了中国元朝,虽然元朝是个极其短名的王朝,但我们从明朝明英宗五十万大军在土木堡被元朝的残余势力的两万骑兵歼灭中依然能看到这些匈奴人后裔在军事艺术上的成就!蒙古帝国没落之后,突厥人重新强大,攻入欧洲,建立土耳其奥斯曼帝国,在著名的苏穆拉德二世的领导下利用大炮在1453年攻下东罗马帝国的首都君士坦丁堡(今土耳其伊斯坦布尔),毁灭了最后的罗马帝国。在公元4-5世纪期间,被西方称为“白匈奴”的厌哒人(匈奴人和月氏人的混血民族)打败了中亚的贵霜帝国,进入今天的印度北部,将印度的笈多王朝驱敢到印度南方,匈奴人的后裔称雄南亚。后来,匈奴人的后裔突厥,蒙古都曾入侵并统治印度。可以说,匈奴人的战马已经踏遍了差不多整个亚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