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多人以为最后沈从文和张兆和结成了一段缱绻缠绵的爱情佳话。其实非也。他们终其一生也只是在假装相爱,而不是真正相爱。
男人很少因为感动去爱上一个女人,女人却有可能因为感动去接受一个男人。张兆和自始至终就没有爱过沈从文,盯坦她只是被感动了,最终接受了这桩婚事而己。
他们结了婚,短暂的甜蜜生活后,产生了越来越多的矛盾。张兆和不明白沈从文为什么那么好面子,打肿脸充胖子为朋友花钱,结果弄得自家生活拮据。她也不明白他为什么要倾家荡旅则散产地收藏古董瓷器。
到了晚年,各大高校内左翼思潮风起云涌,沈从文成了被批判的对象。在极度的困惑与恐惧之中,沈从文患上了忧郁症。
然而,张兆和却选择了和沈从文分居,并未安慰和鼓励沈从文。绝望之中的沈从文选择了自杀,拆氏幸亏被及时发现,抢救了过来。
沈从文也曾经慨叹,张兆和并不是爱他为人,而是爱他写信。她不懂沈从文,也从未尝试着真正去触碰认知沈从文的内心。
1988年,沈从文病逝,离开了他最爱的张兆和。
七年之后,张兆和整理沈从文的遗稿,写下了这样的文字:“从文同我相处,这一生,究竟是幸福还是不幸?得不到回答。我不理解他,不完全理解他。后来逐渐有了些理解。但是,真正懂得他的为人,懂得他一生承受的重压,是在整理他遗稿的现在。过去不知道的,现在知道了;过去不明白的,现在明白了……”
究其原因,我想最重要的一点,其实还是婚姻的门不当户不对。那种来自原生家庭带来的生活习惯,社交方式,甚至于思想格局的不同,造就的精神上的不平等。这样的婚姻又怎能相爱一生呢?
一个是来自湘西蛮荒之地的浪漫青年,一个是出身名门知书达理的世家女子,本来不搭边的两个人,只是因为男子的浪漫与执着,用一沓情书收服了美人心。
所以,即便是时间进化到了现在,我依然相信那个古老的说法一一最好的婚姻应该是门当户对的结合。只是,门当户对在新时代也可以被赋予一些新的释义:学历的对等,见识的相当,三观的一致,格局的匹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