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雕艺术属雕刻艺术类,只不过被雕刻件的面积极小,因此称“微”。
微雕从狭义上讲,即在豆、米般大小的象牙片、竹片及发丝等物上镂刻书画诗文;其作品需用放大镜甚至显微镜检视,才能分辨字画,是我国传统工艺美术品种中最精细微小的一种。微雕历史悠久,在西周时碧渣代的甲骨文上,就发现了仅有0.6丝米的微型刻字。微雕工艺以苏州微雕为代表,明代苏州的微雕艺术已有很高的水平。中学语文课上所学的《核舟记》,说的就是苏州府的一位民间雕刻家王叔远,以长不逾寸的桃核一枚,雕成《东坡赤壁夜游图》,令人叹为观止。
在清代道光年间,吴县沈君玉用橄榄核雕驼背老人,形象逼真,甚至老人手中折扇扇面上的四句诗也清晰可辨。建国以来,苏州微雕出现过梁肖友、答松元等名流和董兰生、沈为众等后起之秀。
解放后苏州成立了工艺美术研究所,努力访求微雕民间艺人,鼓励他们重操旧艺。近年来,微雕艺术发展到了惊人的高度,创造了一批旷古绝今的微雕细刻洞大绝作。最使人不可思议的是,艺人把象牙微雕和发刻相结合,将绿豆般大小的象牙雕成一个地球,再在其上镂出比发丝还细的经纬线,赤道处雕出凹槽,镶嵌一根头发,头发上再用中英文刻出“我们的朋友遍天下”。这枚取名为“友谊环球”的微雕作品引起了轰动,被视为稀世珍品。
微雕艺术虽然是一门传统的悔颤悄艺术,它具有悠久的历史,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不但在刻雕工具上而且在被雕件上都会科学地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