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已死,早已不是一个新鲜的话题,但在如今的中国仿佛正在发生。姑且将《地球最后的导演》认定是一个讲述“电影已死”之后发生的故事,那么影片中的所展现的两个导演的市侩与惆怅,仿佛在讲一个就发生在当下的,存在于每个人尺搏中国人的生活经历中的事情,哭笑不得、羞于提及又咬牙切齿——找关系。
“电影是一门及物的艺术”,既然有汾酒、有老陈醋,那么“电影”在电影中就没有死。那这部作品中到底谁死了?我觉得是闲死了。
首先,《地球最后的导演》是一部科幻片?那影片中的“激励事件”是什么?故事里只阐述了“电影”作为非遗之后发生了事情,却唯独没有阐明什么替代了电影,这是最复杂的东西也是有趣的。这是可以如此处理的,但巧妙跃过,这很遗憾。
其次,《地球最后的导演》是一部喜剧片?两位导演受名誉所累,徜徉在打机锋的推车上你来我往,结果是把搞话剧先送走了,二老感到了兔死狐悲就一同看电影去了,所以二人和解的原因就是死者为大,往事如烟应当携手向未来。这是可以如此处理的,但过于简单,这很潦草。
最后,《地球最后的导演》是一部悲剧片?我看到了凡是严肃的东西都死了,凡是庸俗的东西都活着。敬畏死了、经验死了、诚实死了、话剧被“推走”了、歌剧变“吵闹”了。市侩活着、数据活着、揶揄活着、假酒“旋儿”着、女性还被“看着”。昔日所鄙夷的一成不变,哪怕出现了“缸中之脑”,坏事依然是坏事,人的所作所为无差别的延续着,最后“悲”不知从何而来汇集到了“电影”身上。这是可以如此处理的,但没有联系,这很矛盾。
所以,我们在矛盾中掩盖了痛苦,在潦草中收获了快乐,在遗憾中结束了观影。
从资历和情感上讲,想写一点真话是很难的,第六代导演作为秩序的破坏者,给了中国电影以活力,但是若第六代导演将来要成为中国电影的殉道者,那何尝不是在自建阶级?电影想说的不就是这句橡并话:未来已来,现代文明最大突破,同时也是现代文明最大的危机。但你们现在玩儿的花活何尝不是一回事呢?
电影怎么会死呢?《地球最后的导演》将未来置于“敌托邦”中,无论是宁导的田野还是贾导的别野,不也都是在现实枯竭之时的一种虚拟空间,让他们的“精神世界崩塌”后有梁困迹了一种逃避的可能。那你俩其他的同行呢?是不是连冲大会员的钱都快付不起了。就比如作者本人,到了那时候,我觉得自己就是桌子上唯一挺立的西瓜,悲哀的不是周遭哀鸿遍野,是熟视无睹如同草芥。
我觉得影片一点也不逗,因为作为经历者,你其实正在经历着电影的死亡,因为当下的电影已经很久没有和当下的现实进行过对话了。这部片子没有导演,没有专业演员,只有一部摄影机。难道我们的生活不是这样吗?我们都是导演,导演自己的生活;我们也都是演员,每天演绎自己的人生。所以说,电影不会消亡。我们只需要做好属于自己那出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