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生活小窍门

诗信《传师补演断坚绿业友情白居易》写给元稹的诗诗名叫什么?

《禁中作书与元九》:

心绪万端书两纸,欲封重读意迟迟。五声宫漏初明夜,一盏残灯欲灭时。

《同李十一醉忆元九》:

花时同醉破春愁,醉折花枝称刑都作酒筹。忽忆故人天际去,计程今日到梁州。

作品鉴赏

这首诗创作于公元810年(唐宪宗元和五年),当时白居易三十九岁程实滑,在朝中任左拾遗,兼翰林学士。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自己的孤独寂寞,和对好友的360问答无限思念、无限关心之情。但这一切并没有明确说出,作者只是写自己写完书信后,将信纸装入信封刑阻若冷;又觉得似乎还有许多话尚未说完,似乎还应当补充或修改些什么,争于是又把信取出来重读了一遍;但却又不知道该补充什么。因此心潮不定某块坏,思绪万千,茫然不知所从。诗人这时具体都想了些什么,我们大体上可以从其他诗中推断出来。例如,这里有作者对元稹生活起居的关至响晚然娘跑良罗表心,如作者在另一首里诗中所说的:"犹恐清光不杨飞员粒世病货红领随采同见,江陵卑湿足秋阴";更有作者对元稹不幸遭遇的同情和他对朝廷里那股恶势司但住身久把念医杂力的无限愤慨,正如作者在另一首诗中写道:"况在名利途,平生有风波。深念明印曾房心藏陷阱,巧言织网罗"。此外也有作者对自己从前思想行为的总结回顾,和自己日后究竟当怎样生活、怎样处世的展望。因为作者写了《秦中吟》,已经使"权豪贵近者相目而变色矣";由于作者写了《登乐游苑望》又使"执政柄者扼腕矣";而《宿紫阁山北村》象甚较更使"握军要者切齿矣"。今后自己的路子该怎么走,这些也是该和老朋友一起商量的;当然眼前最重要、最迫切地还是为元稹申冤,自己定当竭尽所能为之申说,但是朝廷里恶势力很大,寡不敌众,正不压早它技宽修蒸加流强拉波邪,元稹的事情恐怕也难以视冷苦功还月乡月息很快解决,这是愧对老朋友的,如此等等。这些话,有的也许已经在那"书两纸"上写了,也许有的没有写,因为引起了很多联想和回忆,这封信看来是写了好长时间,也可能是写了又撕,撕了又写,以致直到五更天气,已经快到上早朝的时候了,他还没有装上封好。"五刚故心孙呼停喜声宫漏初鸣后,一点寒灯欲灭时",诗人迟疑茫然的神情与一盏光焰摇曳,奄奄欲灭的寒灯相映衬,显得多么空旷、多么沉寂、多么凄清啊!然而更鼓也提醒他,作者的思绪必须从几千里外的江陵收回来了;这封信也必须立即收束封缄了;眼前这种尽管寂寞但却可以自由地驰骋自己对朋友思念之情的环境气氛,也马上就要消失了;那困滑百个被权势、被名利扭曲了的社会马上就要复苏起来、活跃起来了。这些不由地又使诗人的细高天心头涌上一层漠漠的焦躁与哀愁。

这些都是读者的分析与推测,诗中并没有明说,实际上其中所包含的思想还要远比读者所说的这些更深沉、更微妙。白居易的诗有许多因为直白而被人批评指责,而这首《禁中夜作书与元九》却是异常含蓄的。作者只给读者描绘了一种环境气氛,一种饱含感情的生动形象。至于这个形象在想什么,诗人根本没有说,一切都在不言中。而这种"不言",却恰恰是作者在《琵琶行》中所说的"别有幽情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

作者简介

白居易(772--846),汉族,字乐天,号香山居士,河南新郑(今郑州新郑)人,和元稹并称"元白",和刘禹锡并称"刘白",是中国文学史上负有盛名且影响深远的著名唐代大诗人和文学家,与李白、杜甫齐名,有"诗魔"和"诗王"之称,他的诗在中国、日本和朝鲜等国有广泛影响。白居易祖籍山西太原,其曾祖父迁居下邽(音guī)(今陕西渭南北),其祖父白湟又迁居河南新郑。公元772年2月28日(唐代宗大历七年正月二十),白居易在新郑城西的东郭宅村(今东郭寺)降生。白居易晚年长期居住在洛阳香山,号称"香山居士"。846年(武宗会昌六年)八月,白居易死于洛阳,葬于洛阳香山,享年75岁。他去世后,唐宣宗写诗悼念他说:"缀玉连珠六十年,谁教冥路作诗仙?浮云不系名居易,造化无为字乐天。童子解吟《长恨》曲,胡儿能唱《琵琶》篇。文章已满行人耳。一度思卿一怆然。"著有《白氏长庆集》七十一卷。

诗信《传师补演断坚绿业友情白居易》写给元稹的诗诗名叫什么?

译文

花开时我们一同醉酒以销春之愁绪,醉酒后盼着了花枝当做喝酒之筹码。

突然间,想到老友远去他乡不可见,屈指算来,你今天行程该到梁州了。

创作背景

唐人喜欢以行第相称。这首诗中的“元九”就是在中唐诗坛上与白居易齐名的元稹。元和四年(809年),元稹奉使去东川。白居易在长安,与他的弟弟白行简和李杓直(即诗题中的李十一)一同到曲江、慈恩寺春游,又到杓直家饮酒,席上忆念元稹,就写了这首诗。

赏析

唐人喜欢以行第相称。这首诗中的“元九”就是在中唐诗坛上与白居易齐名的元稹。809年(元和四年),元稹奉使去东川。白居易在长安,与他的弟弟白行简和李杓直(即诗题中的李十一)一同到曲江、慈恩寺春游,又到杓直家饮酒,席上忆念元稹,就写了这首诗。

诗的首句,据当时参加游宴的白行简在他写的《三梦记》中记作“春来无计破春愁”,照说应当是可靠的;但《白氏长庆集》中却作“花时同醉破春愁”。一首诗在传钞或刻印过程中会出现异文,而作者对自己的作品也会反复推敲,多次易稿。就此诗来说,白行简所记可能是初稿的字句,《白氏长庆集》所录则是最后的定稿。诗人之所以要作这样的修改,是因为在章法上,诗的首句是“起”,次句是“承”,第三句当是“转”。从首句与次句的关系看,把“春来无计”改为“花时同醉”,就与“醉折花枝”句承接得更紧密,而在上下两句中,“花”字与“醉”字重复颠倒运用,更有相映成趣之妙。再就首句与第三句的关系看,“春愁”原是“忆故人”的伏笔,但如果一开头就说“无计破春愁”,到第三句将无法显示转折。这样一改动,先说春愁已因花时同醉而破,再在第三句中用“忽忆”两字陡然一转,才见波澜起伏之美,从而跌宕出全篇的风神。

这首诗的特点是,即席拈来,不事雕琢,以极其朴素、极其浅显的语言,表达了极其深厚、极其真挚的情意。而情意的表达,主要在篇末“计程今日到梁州”一句。“计程”由上句“忽忆”来,是“忆”的深化。故人相别,居者忆念行者时,随着忆念的深入,常会计算对方此时已否到达目的地或正在中途某地。这里,诗人意念所到,深情所注,信手写出这一生活中的实意常情,给人以特别真实、特别亲切之感。

白居易对元稹行程的计算是很准确的。当他写这首《醉忆元九》诗时,元稹正在梁州,而且写了一首《梁州梦》:“梦君同绕曲江头,也向慈恩院院游。亭吏呼人排去马,忽惊身在古梁州。”元稹对这首诗的说明是:“是夜宿汉川驿,梦与杓直、乐天同游曲江,兼入慈恩寺诸院,倏然而寤,则递乘及阶,邮吏已传呼报晓矣。”巧的是,白居易诗中写的真事竟与元稹写的梦境两相吻合。这件事,表面上有一层神秘色彩,其实是生活中完全可能出现的巧合,而这一巧合正是以元稹、白居易平日的友情为基础的。唐代长安城东南的慈恩寺和曲江是当时的游赏胜地。而且,进士登科后,皇帝就在曲江赐宴;慈恩寺塔即雁塔,又是新进士题名之处。他们两人应当常到这两处共同游宴。对元稹说来,当他在孤寂的旅途中怀念故人、追思昔游时,这两处长安名胜,不仅在日间会时时浮上他的心头,当然也会在夜间进入他的梦境。由于这样一个梦原本来自对故人、对长安、对旧游的朝夕忆念,他也只是如实写来,未事渲染,而无限相思、一片真情已全在其中。其情深意真,是可以与白居易的诗比美的。

读者更可见两人的交谊之笃,也更可见白居易的这首诗虽像是偶然动念,随笔成篇,却有其深厚真挚的感情基础。如果把两人的诗合起来看:一写于长安,一写于梁州;一写居者之忆,一写行人之思;一写真事,一写梦境;诗中情事却如《本事诗》所说,“合若符契”。而且,两诗写于同一天,又用的是同一韵。这是两情的异地交流和相互感应。读者不仅可以领略诗篇的艺术魅力,而且可以从它的感情内容得到真和美的享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