虾蟆陵
虾蟆陵在西安城东南曲江误划预陈附近,此地的一条小街的东北角有下马陵,故此街名曰“下马陵街”。据说下马陵的来历与西汉著名的经学大师董仲舒有关。他因极力鼓吹“君权神授”和宣扬“大一统”思想以及提倡“三纲五常”而深得汉武帝器重。死后,汉武帝下诏为他修建陵墓,并在陵前建起董子祠供人凭吊。唐人韦述在《西京记》中记载:“汉武帝至墓前下马,故曰下马陵。”皇帝尚且如此,臣子及董氏门生自不别说,渐渐地便形成了一条不成文的规矩:无论官民,骑马乘360问答轿者,凡途经董仲舒墓前,必下扩水相马步行--下马陵的名称便总织乎州西识这跑编胡问由此而来。又因关中一带的人们说话时“息下(xia)”“哈(ha)”音近而传讹,后来当地人口语上也就把下马陵称作蛤蟆(虾蟆)陵了(据《唐国史补》)。
《长安志》卷九也有类似的记述:“(常乐)坊内街之东有大冢,亦呼为虾蟆类陵。”唐诗中也有提及:
自言本是京城女,家在虾蟆陵下住。(白居易《琵琶行》)
翠楼春酒虾蟆陵,长安少年皆共矜。(皎然《长安少年行》)
可见此地在当时即是歌姬舞妓聚居之地(据《唐国史补》),让人想象出一问幅车水马龙,公子王孙出入于灯红酒绿的金粉楼台之中的,夜夜笙歌不息的繁华场能快队孔呼杀景。唐以后,随着都城的变迁,此地逐渐衰落,到了明初,朱元璋的一个儿子驻守关中,因朱家崛起于阡陌,素不闻诗书而厌及儒生,在重建长安城时硬是把“下马陵”拒之城外(据《民间文学读本》)。随着时世变迁,虾蟆陵失去了独享的荣尊,落尽了昔日的繁华,淡出了人们的记忆而“独留青冢向黄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