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景:
千辛万苦地走出了草地,高大巍峨的岷山又横亘在眼前。到达岷山脚下,收容队还剩下12副担架,每副担架上都抬着生命垂危的重病号,可是能抬动担架的人却越来越少。
断粮是最陪拿大的问题。出发时筹集的几十头牦牛,当它们身上驮带的东西被吃完后,它们也被头头地杀掉吃了。用于收容的马匹,由于长途山地行军,没法挂掌,马蹄子都磨成了肉疙瘩,再加上没有草料喂,马摔倒就爬不起来了,因此马在不断减少,最后也都被杀掉吃了。
收容队想在道路旁找点野菜都很困难,因为在他们之前,部队过了一拨又一拨,找了一遍又一遍,等到收容队经过时,能吃的东西早就被走在前面的部队吃光了。
扩展资料
《七律·长征》
现代:毛泽东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扒乱则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译文:红军不怕万里长征路上的一切艰难困苦,把千山万水都看得极为平常。绵延不断的五岭,在红军看来只不过是微波细浪在起伏,气势雄伟的乌蒙山,在红军眼里也不过是一颗泥丸。
金沙江浊浪滔天,拍击着高耸入云的峭壁悬崖,热气腾腾。大渡河险桥横架,晃动着凌空高悬的根根铁索,寒意阵阵。更加令人喜悦的是踏上千里积雪的岷山,红军翻越过去以后个个笑逐颜开。
创作背景
1934年10月,中国工农红军为粉碎国民政府的围剿,保存自己的实力,也为了北上抗日,挽救民族危亡,从江西瑞金出发,开始了举世闻名的长征。
这首七律是作于红军战士越过岷山后,长征即将胜利结束前不久的途中。作为红军的领导人,毛泽东在经受了无数次考验后,如今,曙光在前,胜利在望,他心春棚潮澎湃,满怀豪情地写下了这首壮丽的诗篇。《七律·长征》写于1935年9月下旬,10月定稿。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七律·长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