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明太祖朱元璋在建立政权以后,吸取了元统治者覆亡的历史教训,在明初采取了恢复发展生产、使人民休养生息的方针。历百年左右,出现了经济繁荣和社会安定的局面。
中叶以后,工商业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市民阶层日益壮大,他们的生活和思想要求在文学中得到反映,因而在宋元时期说话艺术基础上发展起来的通俗小闷陵裂说,便受到他们的欢迎而得到发汪培展的机会。
叶盛《水东日记》卷二十一说:“今书坊相传,射利之徒,伪为小说杂事,农工商贩抄写绘画,家畜而人有之,痴文妇,尤所酷好。”反映了当时小说的读者群主要在市民阶层。
2、明代小说,是在宋元时期的说话艺术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明代文人创作的白话短篇小说称为“拟话本”,就是直接摹拟学习宋元话本的产物;
长篇小说如《三国志演义》、《水浒传》、《西游记》等,亦多由宋元说话中的讲史、说经演化发展而来。嘉靖以后,文人独立创作的反映现实的长篇小说如《金瓶梅》,亦取资于讲唱文学的写作经验。
3、明代印刷术的进步,刻书业的发展,也为小说创作的刊行流布创造了良好的条件,从而促进小说创作的繁荣。
经典明代小说介绍:
1、《三国演义》
《三国演义》以陈寿《三国志》为蓝本,经各家说话人熔裁敷演,由罗贯中于元末明初写定。初不分回蚂闭,只二十四卷二百四十则,今通行一百二十回本是清初毛宗岗改定的。此书生动描述了东汉末年群雄割据,三国鼎立,最后司马氏统一天下的复杂历史,结构宏伟、场面壮观、人物众多。
有些人物颇具特色,成为某一类型人物的代表,如曹操、诸葛亮、关羽、张飞等。但总的来说,《三国演义》重于叙述历史事件而薄于文学创造,人物有类型化的倾向,语言半文半白,显示出由历史向文学嬗变的痕迹。
2、《水浒传》
《水浒传》或题施耐庵著,或题施耐庵、罗贯中合著。描述北宋宣和年间以宋江为首的一百零八人逼上梁山,“替天行道”的雄壮故事。
宋江事史载甚略,宋人话本有《青面兽》、《花和尚》、《武行者》等名目,水浒故事已在民间流传,至《大宋宣和遗事》记宋江等三十六人聚义梁山泊,已略具《水浒》雏形。水浒故事就是在这一基础上由文人加工写定成书的。
《水浒传》情节曲折、故事性强,善于在叙事中刻画人物,李逵、武松、林冲、鲁智深等成为妇孺皆知的文学形象,但虚构成分多于《三国演义》。它是中国第一部用通俗口语写成的长篇小说,在文学史和汉语史上都有很高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