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即将到来,好多人都在关注春节假期了,可打开日历一看,发现2022年的除夕却不是“大年三十”,而是“腊月二十九”!
那么,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下面细细道来。
“除夕”就是农历的最后一天,这是一个盛大的传统节日。所谓“农历”,是我国采用的一种传统历法,又名夏历(在夏朝创立的)。我还习惯于把“农历”叫做“阴历”,这是相对于现在通行的“阳历”而言的。其实,我们所说的“阴历”,事实上应该是“阴阳则猜敬历”或者说是“阴阳合历”。
为什么这样说呢?“阴历”在古代也叫太阴历,而“阳历”则叫“太阳历”。按照阴历,一年只有354天,比阳历的365天少了11天。为此,在采用阴历的同时,又把阳历的一年360天也用进来了,这就是按照24节气(每个节气是15天),把一年定360天。因此,我们一般口头上说的“阴历”,其实是“阴阳历”,规范的说法是农历或者是夏历。
当然,现在的公元纪年是365天,与我们古人说的“太阳历”还是有差别的。至于差别的时间会以“闰月”“闰年”来补偿。
为了说清楚这个问题,还是请耐心看一下关于“朔望月”的内容,最好能够理解“朔望月”这个概念。
我们在阅读古文的时候,经常会遇到表示时间的“朔”(朔日)、“望(望日)”。这里的“朔”或“朔日”就是指农历的每月初一。而“望”或者“望日”则是指农历的每月十五。而这个说法就是来源于“太阴历”,也就是根据月亮的圆缺变化确定月份,一个月叫做“朔望月”。
“朔”是指初一,此时,月球以它黑暗的半面对着地球,地球上的人们就看不到它。而“望”是指十五。从初一(朔日)到十五(望日),月亮逐步由“缺”变成“圆”,到十五的时候是最圆的,然后又逐步变成“缺”。这样就是一个“朔望月”。
而月亮圆缺一次的时间约为29天半,如果更精确一点的话,月亮圆缺一次的时间为29.530589天,合29天12小时44分3秒。因此,我国农历就规定,每月的时间轮流为29天和30天:29天是小月,30天是大月。而这样1年就只有354天,比阳兆帆历少了11天;3年就大约少了1个月,为此又规定每3年增加1个月,就是我们说的闰月。
重点来了,请注意看下面。大月还是小月并不是交错排列的,而是根据月亮的变化来定的,关键是要永远把初一作为“朔日”,也就是以月亮对着地球这一面变暗时就是“朔日”。因此,为了确保初一为“朔”,就不确定哪个月是大月小月,也可能是腊月(即农历十二月)。一旦农历十二月变成了小月,那么,这个月就只有二十九天了,一年的最后一天就是除夕,因此,除夕就变成了“腊月二十九”。
2021年的农历十孙慎二月,正好遇到了29天,而这一天正好是公历2022年的1月31日,所以,人们就说“2022年的除夕是腊月二十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