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斯拉夫人部落是后来的俄罗斯、乌克兰、白俄罗斯这三个民族的祖先,相近的血缘、地缘关系和长期的共同生活为上述三个民族奠定了历史、语言和文化亲近的基础。
6世纪时,他们已经居住在西起德涅斯特河,东到第聂伯河以东和黑海草原游牧民族以北一带。他们从事农业和饲养家畜,狩猎、捕鱼。农业生产已经开始使用铁犁、铁镰、铁斧等铁制工具,主要农作物有小麦和大麦。随着铁器的广泛应用和生产水平的不断提高,手工业和商业随之产生。东斯拉夫人与拜占庭人有着频繁的贸易往来,他们出售粮食、毛皮和奴隶,换回各种手工艺品和钱币。东斯拉夫人在信仰上处于近似于萨满教的拜物教阶段,视万物均为神灵。
公元6世纪以前,东斯拉夫人的社会制度处于氏族社会阶段,血缘相近的氏族结合成部落,选举酋长为首领,一切重大事情由部落会议决定。据成书于12世纪被认为是俄国最早的历史著作《往年纪事》记载,东斯拉夫人共有30多个部落。在公元8世纪以前各部落还处于彼此分散的状态。 8世纪,东斯拉夫人的社会经济生活取得了比较迅速的发展,氏族制度趋于瓦解,各部落逐渐组合成若干个大部落联盟。
在第一个俄罗斯国家——基辅罗斯出现以前,8~9世纪的东斯拉夫人主要有三个群体:斯洛文人和克里维奇人组成北部群体,当时东斯拉夫人的北部集团已经臣服瓦良格人;维亚吉奇人、拉迪米奇人和谢维利安人组成东斯拉夫人的东部群体,当时他们还处于父系氏族社会,还没有脱离原始人群的流浪生活;第聂伯河右岸的东斯拉夫人组成第三个群体——西南群体,他们是波利安人、德列弗利安人、乌里奇人、德列哥维奇人、特维尔茨人、杜列伯人以及霍尔瓦特人。波利安人居住的第聂伯河中游是斯拉夫人的核心,经济和文化最为发达。部落联盟的中心基辅,后来成为基辅罗斯国家的首都。
8~9世纪,东斯拉夫人的农业有了明显的进步,这首先是铁制生产工具得到广泛应用,使大面积的农业耕作和垦殖成为可能。同时,手工业因农业生产和社会生活的需要,有了很大的发展。沿铁矿蕴藏的地区,炼铁业也发展起来。当时的炼铁技术已经相当进步。工匠利用外来的材料制作装饰品。其他手工业,如陶器制造业、纺织业、木材加工业、骨巧迹器加工业、毛皮和皮革制作业等,都有了发展,并逐渐走向专门化。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引起了商品交换的活跃。手工业产品供应的范围达二三百公里。由于手工业、商业的发展,许多部落、部落联盟的中心逐渐演变成为手工业、商业中心,由此出现了东斯拉夫人最初的城市,如诺夫哥罗德、斯摩棱斯克、基辅等。
8~9世纪东斯拉夫人的国外贸易也频繁起来。当时有两条重要的对外贸易路线孝芹并:一条从伏尔加河经里海同东方各国联系,另一条是著名的“从瓦良格人至希腊人之路”。
东斯拉夫人各群体间的经济发展并不平衡。西南群体各部落占有了安特人的故地,土壤肥沃,社会生产力迅速发展起来。农业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都比较先进,已经使用铁犁和带铁尖的木犁耕地,种植小麦、黑麦、大麦、豆类和纤维作物,饲养牛、猪和羊等家畜。北部和东部各部落在6~7世纪以前还不知道犁耕农业而盛行“伐林农业”。
到了8~9世纪,北部和东部群体中,伐林农业才开始向犁耕农业过渡,畜牧业逐渐发展起来。同时,在某些地区,寒温带森林的打猎和捕鱼仍占相当重要的地位。
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引起东斯拉夫人社会关系的深刻变革。原来的氏族公社日趋瓦解。几个住在一起的家庭或几个分散的村落组成农村公社。这种村舍,已经不是以血缘关系为首闹纽带,而是以地域关系为基础。村社生活还带有原始氏族公社的痕迹,牧场、森林、水源是公共财产,每个家庭有权在那里放牧、伐木、采集、狩猎、捕鱼。耕地也是集体财产,分配给各家庭使用,定期重新分配。产品归各家庭支配,这就产生了私有财产。
另外,由于创造的物质财富增多,除满足日常生活必需外,还出现了大量剩余产品。私有财产的产生、物质财富的增加和剩余产品的出现促进了商品经营活动的发展,东斯拉夫人内部开始贫富分化,出现了奴役和压迫。原来的部落酋长逐渐富裕起来,他们的亲兵变为脱离生产劳动的特殊阶层,逐渐把村舍的土地、牧场等据为私有。普通村舍成员成为经营小块土地的农民,沦为被奴役的对象。
这样,到9世纪中叶,东斯拉夫人各部落已经走完了漫长的原始公社社会,开始进入阶级社会。建立东斯拉夫国家的社会经济和政治前提已经具备。 8世纪末9世纪初,在今天的俄罗斯境内出现了三个准国家组织:以基辅为中心的库雅巴、诺夫哥罗德地区的斯拉维亚和东部梁赞地区的阿尔塔尼亚。各部落之间经常发生冲突,征战不息。公元862年,应诺夫哥罗德贵族邀请,瓦良格人首领留里克率领瓦良格人武士队到诺夫哥罗德平息争端,并征服了该国,自封为王公,由此开始了统治俄国长达700多年的留里克王朝。
留里克去世后,其亲属奥列格继位,开始对周围的斯拉夫部落发动一系列征战,先是征服了斯摩棱斯克,然后于882年沿水路南下征服基辅,并将统治中心由诺夫哥罗德迁至基辅,建立了一个以基辅为中心的大公国,即“基辅罗斯”。基辅罗斯建国后不断进行对外战争。
907年迫使拜占庭帝国订立和约,同意俄罗斯商人免缴贸易税。斯维亚托斯拉夫统治时期,罗斯的疆土不断扩大:版图东起喀尔巴阡山,西迄顿河,北起波罗的海南岸,南到黑海草原游牧民族鞑靼人领地以北。公元1000年左右,总面积约100万平方公里,人口约500万。
10世纪,封建关系在基辅罗斯逐渐建立,大土地所有制形成。公元988年,基辅大公弗拉基米尔把基督教定为国教。东正教的传播巩固和发展了基辅罗斯的封建关系,加速了斯拉夫各部落的统一进程,扩大了罗斯与东南欧巴尔干地区的拜占庭以及西欧等国家的文化联系。在弗拉基米尔的儿子雅罗斯拉夫当政时期,基辅罗斯达到空前繁荣。
11世纪,基辅罗斯境内的大封建主势力不断增强,力图摆脱基辅大公的控制。被基辅罗斯征服的王公也图谋恢复独立。基辅罗斯开始走向衰败。
到12世纪时,基辅大公的政权名存实亡,形成许多独立的公国,开始了封建分裂时期。最初,这些公国在名义上还承认基辅大公为其宗主,但后来他们完全获得独立,基辅国家彻底解体。
13世纪初,罗斯各王公混战不已。
1218~1223年,成吉思汗亲率蒙古鞑靼大军开始第一次西征,起初征服中亚强国花剌子模,之后蒙古军队越过高加索山后进入黑海北岸草原的阿兰国逼近罗斯。
1235~1242年,成吉思汗的孙子拔都率军开始第二次西征,一直推进到伏尔加河东岸,于1240年11月占领基辅,之后又相继占领弗拉基米尔、加利奇等城市。
1243年在伏尔加河下游建立金帐汗国,定都萨莱。
1380年9月,季米特里在库利科沃战役中大败蒙古鞑靼军,沉重打击了金帐汗国,使其统治从此一蹶不振。
1480年,金帐汗国分裂为几个小汗国,国力日衰,从而结束了蒙古鞑靼人对罗斯长达240年的统治。
1485年,莫斯科大公正式称“全罗斯”大公。伊凡三世统一各公国后,组建了一支强大的军队,颁布全国统一的法典,奠定了俄国专制制度的基础。瓦西里三世最终完成了俄罗斯的统一大业,使北至白海、南及奥卡河、西抵第聂伯河上游、东达北乌拉尔山脉的广大地区形成了一个统一的俄罗斯国家。莫斯科大公成为俄罗斯国家的唯一君主。1462~1533年,俄罗斯的领土从43万平方公里扩大到280万平方公里,成为欧洲幅员最为辽阔的国家。1547年,伊凡四世加冕为沙皇。他消灭了封建割据的残余,加强了俄罗斯国家的统一,并先后征服了喀山汗国和阿斯特拉罕汗国,使整个伏尔加河流域并入了莫斯科公国的版图,并打开了通向里海和西伯利亚的通道。 罗曼诺夫从法律上最终确立农奴制度。王朝建立后,一方面先后与瑞典、波兰作战,收复国土,另一方面致力于恢复和加强中央集权和农奴制度,血腥镇压农民起义。17世纪,俄国的对外政策从自卫防御转变为侵略扩张,不断派兵向西伯利亚全境推进,并开始侵犯中国黑龙江流域。1654~1667年,俄国同波兰进行了长达13年的战争,最后签订停战协定,俄国收复了斯摩棱斯克、契尔尼哥夫、谢维尔斯克和斯塔罗杜勃等西部地区,占有了第聂伯河左岸的乌克兰。17世纪后期,沙皇俄国极力维护并加强农奴制,致使生产力发展受到了严重阻碍,人们的不满情绪和反抗日益增长,农民运动遍及全国。1670~1671年的斯捷潘·拉辛农民起义给予俄国封建制以沉重的打击。
彼得一世1682年继位时年仅十岁,1689年正式开始执政。他决心改变俄国的落后面貌,效法西欧,对政治、军事、文化等方面进行了一系列改革,通过改革促进了经济发展,增强了国力,进一步强化了封建专制的中央集权制,从而为对外扩张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彼得一世于1700~1721年发动了北方战争,战胜了实力强劲的对手——瑞典,取得了梦寐以求的波罗的海出海口,从而密切了与欧洲各国的联系,成为世界强国之一。战争期间,彼得一世于1712年将首都由莫斯科迁到波罗的海沿岸的圣彼得堡,从此圣彼得堡逐渐成为俄罗斯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彼得一世于1721年改称皇帝,俄罗斯也开始成为帝国。彼得一世去世后,屡次发生宫廷政变,皇位更迭频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