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斯特《匈牙利狂想曲(第四首)》民族元素探微
邹湘慧*
(桂林航天工业学院 航空旅游学院,广西 桂林 541004)
摘 要 弗朗兹·李斯特是浪漫主义盛期享誉全球的钢琴大师,他创作的“匈牙利狂想曲”是广为人熟知的音乐体裁,其发表于1853年的钢琴作品《匈牙利狂想曲(第四首)》具有较强的学术研究意义。该作品将灿烂多彩的匈牙利民间歌舞音乐元素融入钢琴音乐创作中,丰富了钢琴演奏的艺术性与技术性,反映了匈牙利民族音乐文化的精髓。文章以《匈牙利狂想曲(第四首)》的民族文化元素为切入点,深入探究该作品的民族音乐元素,从而进一步了解李斯特钢琴音乐文化及匈牙利民族音乐内涵。
关键词 李斯特;匈牙利狂想曲;民族音乐元素
李斯特·弗朗兹,是19世纪浪漫主义盛期的著名作曲家、钢琴演奏家,他为钢琴音乐的发展做出了自己毕生的贡献。李斯特擅于把钢琴曲的音响变得如同整个交响乐队一样丰富、饱满。在他的挖掘和拓展下,钢琴精湛的演奏技艺也上升到了一个新的台阶。李斯特的名字和匈牙利的民族音乐紧密联系在一起。其所创作的十九首《匈牙利狂想曲》不仅向世人展现了匈牙利吉卜赛人激情、独具魅力的民俗音乐文化,而且整套曲目都充分地体现了李斯特夸张、炫目的创作个性以及宏大的音响效果。《匈牙利狂想曲(第四首)》富含了丰富的民族音乐元素,凸显了深刻的民族音乐内涵,而且在曲式结构、调性布局、演绎技巧、艺术形象等方面较之前的浪漫主义音乐创作都有新的突破。正是由于《匈牙利狂想曲》创作的横空出世,李斯特被人们尊崇为伟大的“民族艺术家”。如他评价自己时说的那样:“从摇篮到坟墓,从肉体到灵魂,我是最彻底的马扎尔人(匈牙利的主要民族)。我以严肃的态度积极支持和发展匈牙利的音乐文化。”
1 《匈牙利狂想曲(第四首)》的民族文化元素
《匈牙利狂想曲(第四首)》创作于19世纪的浪漫主义盛期。在“浪漫主义”这种大文化背景的影响下,该音乐作品不仅将作曲家个人的趣味和才能展现得淋漓尽致,音乐创作也偏重于色彩、主观、空想等浪漫主义因素,而且在创作风格上明显显示出向民族主义风格演变的历史痕迹。
1.1 以吉卜赛民族生活为主要创作灵感
民间音乐有憨厚、质朴、天真可爱的特色。在世界各地,特别是欧洲地区都生活着流浪的吉卜赛人,他们一直保存着神秘而优良的民族文化,曾被人们评论为世界上最伟大的十大民族之一。《匈牙利狂想曲(第四首)》的民族性创作灵感主要来源于匈牙利吉卜赛人民的音乐生活。吉卜赛人天性漂泊,流浪是他们共同的命运,他们的足迹从古老的人类文明开始就遍及欧洲各地。吉卜赛人是永恒的歌者,天生的舞者。手鼓、蛇笛、吉他、曼陀铃都是吉卜赛音乐家们谋生的工具。吉卜赛的音乐煽情而挑逗,旋律像说话那样是自然的歌唱;节奏自由而热情,那些细密的装饰音、频繁出现的短时值休止符都令人联想起以欧洲为源的民族性特征。李斯特创作狂想曲的主要目的是用钢琴的艺术来表达和强调吉卜赛乐器合奏的音响、音色、曲谱和演奏风格。
吉卜赛人民留给了后世灿烂的舞蹈音乐文化,恰尔达什便是最典型的舞曲之一。此舞曲如今分散在西方各地:匈牙利、西班牙、土耳其等国,并与本国的民间音乐文化相融合,不失吉卜赛民族风格的光彩,又体现出了本国特有的音韵。例如,在著名法国作曲家比才的“卡门”中就引用了一段吉卜赛舞曲;如今流传在西班牙的弗拉戈明(探戈的一种)也是由最初的吉卜赛恰尔达什舞曲演变而来的。而李斯特创作的《匈牙利狂想曲(第四首)》就借鉴了类似恰尔达什音乐结构。
1.2 直接反应了吉卜赛的民族生活
李斯特《匈牙利狂想曲(第四首)》以匈牙利吉卜赛的民间舞曲——恰尔达什为基本的音乐素材,该曲不仅移植了吉卜赛民间特有的音乐曲调,并且还深刻地反映了吉卜赛人民载歌载舞的民族生活。它将吉卜赛灿烂的民歌民舞元素与西方现代音乐创作技巧相结合,为世人展现了一幅吉卜赛人生活的绚丽画面:在匈牙利传统的都纳门蒂节日(传统的民歌民舞节)上,当地的人们都会穿戴着传统的服饰,跳着激情、欢快的舞蹈,他们的乐队会用各种各样的乐器即兴合奏出丰富多彩的伴奏音乐。从邻乡赶来的观光者蜂拥而至,一起感受着节日的轻松愉悦。在这一天,还有绚丽夺目的歌舞竞技,在舞台的一旁一直有着一个带着假面具的人做着滑稽的表演,扮演着逗乐的角色。《匈牙利狂想曲(第四首)》充分体现了李斯特对民族生活的尊敬和热爱,他把吉卜赛民族特有的歌舞热情融入他的音乐创作中,不仅是匈牙利狂想曲第四首,甚至是整套《匈牙利狂想曲》作品都折射出匈牙利吉卜赛人民原汁原味的民族音乐生活。
1.3 弘扬了吉卜赛的民族音乐文化
李斯特创作的《匈牙利狂想曲(第四首)》,有着鲜明的民族色彩,一方面孕育着匈牙利人民对生活动荡不安的抑郁之情,另一方面也透露出他们浓厚的爱国热情。《匈牙利狂想曲》被誉为李斯特最具典型的民族性音乐作品,其即兴化华彩的特点与李斯特夸张、张扬的创作风格不谋而合。正是通过《匈牙利狂想曲》,匈牙利民族音乐之声日益嘹亮,它使人们开始关注匈牙利音乐文化。而后世人常通过研究李斯特的《匈牙利狂想曲》进一步认识吉卜赛民族音乐的精髓。世人也习惯把李斯特的《匈牙利狂想曲》,同肖邦的《波罗乃兹》《玛祖卡》联系在一起,这些优秀的作品使全世界了解了中欧音乐,并把自己国家的民族音乐推向世界。《匈牙利狂想曲》这部作品在西方音乐史中的影响力和地位正如李斯特所言的那样:“对我而言,此作品体现着这个民族的精神灵魂和他们内心最深处的情感,它的每一个片段就像是一系列组诗的组成部分。吉卜赛人早被誉为匈牙利的民族音乐家,吉卜赛音乐最擅长表现的自豪感,战斗的激情和深沉的痛苦吟唱激荡在匈牙利人心中……匈牙利完全有理由将吉卜赛音乐称为自己的民族艺术。” 《匈牙利狂想曲(第四首)》这首乐曲,不仅预示着西方浪漫主义将向民族主义过渡的轨迹,并且通过分析作品中融入的民族音乐元素,向世人揭开了匈牙利吉卜赛人民音乐文化的神秘面纱。
2 《匈牙利狂想曲(第四首)》的民族音乐元素
《匈牙利狂想曲(第四首)》的乐思活跃、结构独特、音乐语言同匈牙利吉卜赛人民的舞蹈音乐密切相连。音乐主题富含了丰富的民族音乐元素,并在经过多次变形后,音乐形象始终保持着吉卜赛音乐鲜明、质朴的特性。
2.1 曲调来源于民族音乐
《匈牙利狂想曲(第四首)》的曲调构思直接来源于匈牙利吉卜赛的民间音乐—恰尔达什舞曲。这些吉卜赛风情的旋律绝大部分取材于1839—1847年选编的《匈牙利民间曲调集》,它是根据吉卜赛的民间歌舞及当时流行的城市曲调和说唱音乐所创作的。《匈牙利狂想曲(第四首)》慢板部分的曲调来源于《匈牙利民间曲调集》的第七首主题,快板部分则直接引用了恰尔达什舞曲狂欢部分的曲调特征。该曲在结构、调性、节奏、音色等方面不仅引用了此舞曲的形式,而且在融入李斯特自己风格的基础上进行了民族曲调的整合和再创造。李斯特之所以把这一套乐曲命名为《匈牙利狂想曲》不仅是因为它的曲调来源于分散在匈牙利的吉卜赛人,更重要的是李斯特感觉到匈牙利人和吉卜赛人早已是一个密不可分的整体。
2.2 匈牙利吉卜赛民族的音乐结构
《匈牙利狂想曲(第四首)》的曲式结构凸显了浓郁的匈牙利吉卜赛民族风情。该曲借鉴了类似恰尔达什舞曲的音乐元素。整首舞曲由两部分组成——第一部分为“拉索”(Lassau),速度缓慢、庄重,是男子单独演绎的圆舞曲,性格沉闷、忧郁;第二部分为“弗里斯”(friss),是快乐的双人舞,舞曲速度飞快,气氛热烈狂放,像是舞蹈的急速旋转,华丽绚烂的旋律和火热激情的节奏一起将舞蹈推向人体迸发的极限。吉卜赛的恰尔达什舞曲在19世纪的50、60年代已经脱离舞蹈,成为匈牙利吉卜赛主要的民间器乐体裁。匈牙利狂想曲No.4是由两个慢乐部和一个快乐部以组曲形式写成的,作品的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情绪像宣言般的聆诵,速度缓慢,是“拉索”的变化形式;作品的第三部分节奏轻快,气氛热烈,是“弗里斯”的再现。 乐曲的一开始有一个高傲、冗长的引子,然后紧接着进入节奏自由,性格开阔的拉索部分。这一部分的感情基调多是抑郁而深沉的,吉卜赛人忧郁的流浪气质就立刻散发出来,有无奈,有随波逐流,而更多的是对流浪生活之外的一种思考和哀叹。作品的最后一部分是八度炫技,在音乐语言和艺术形象上都以恰尔达什舞曲的“弗里斯”为原型展开,这一段即是舞蹈的旋转和欢唱,又是情感的爆发和宣泄。
2.3 具有鲜明民族特征的音响效果
李斯特在《匈牙利狂想曲(第四首)》创作中的另一大收获是丰富了钢琴的音响效果,他认为培养听觉的音色感是至关重要的。法国克洛德·罗斯曾把李斯特在《匈牙利狂想曲》中的表现手法当作一个关键问题来看,他说:“李斯特的钢琴就是戏剧艺术的钢琴。给予生动的富于艺术性的要求,他丰富了当时还不知道的音色,并增强了主旋律和弦的效果,他那些装饰音,那些八度音的效果是那样的具有独到之处。”
在《匈牙利狂想曲(第四首)》中,到处可以听到吉卜赛民族乐队的音响。而这些音响不只是李斯特想象出来的,在吉卜赛的现实生活中都可以找到其原型。匈牙利李斯特权威研究学者加尔·久尔吉·山道尔的传记小说《李斯特》中有一段描述:“与真正的吉卜赛人相遇是在圣尔吉尔节日那天的集市上。吉卜赛乐队来了,他们的乐器已经很陈旧,同他们的车队一样,那吹单簧管的也累得想尽快放下乐器去拿酒瓶子喝点酒。不过这都只是表面现象。实际上过了一会,那缓慢而摇摆不定的节奏越来越坚定,越来越响亮,闭着眼睛的小提琴手醒了过来,吹单簧管的乐师放下了酒瓶子,首席乐师也精神抖擞起来,这时音乐的破车已经变成了旋律的花轿车,变成了飞驰的骏马,使李斯特感觉到,同这种音乐相比,他的钢琴音乐显得格外可怜而贫乏。”
在《匈牙利狂想曲(第四首)》中,人们仿佛会听到各式各样的声音都类似于吉卜赛民间的乐器:有灵动的匈牙利大扬琴、煽情的鼓铃、明亮的响板、浑厚的钟声、空明的小号声和优雅的小提琴等。这乐器使这首乐曲的色调狂喜、悲哀而又不失冷峻。例如作品中第45小节(图1)和第54小节(图2)处都标有quasi cadenza,意为速度自由和表情炫耀的句子,这些华丽的半音阶就酷似吉卜赛优雅的小提琴声,而第22小节(图3)的trillo处的音色就像极了吉卜赛的大扬琴声。最绚丽,狂热的八度音响就好像是伴随着响板而不停旋转的吉卜赛舞蹈,欢快并激情四溢。这些民族化的音响衬托出吉卜赛人的苦闷,同时也将匈牙利人民不屈不挠的民族特性呈现在听众面前。
图1 《匈牙利狂想曲(第四首)》第45小节
图2《匈牙利狂想曲(第四首)》第54小节
图3《匈牙利狂想曲(第四首)》第22小节
2.4 民族性思想体现
匈牙利民族隐忍、坚毅,在抵御外来侵略者和本国君王封建专政的时候体现出来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在李斯特的《匈牙利狂想曲(第四首)》中体现得淋漓尽致。李斯特主要通过节奏、音响、音色、调式调性等音乐元素来表达这种生生不息的民族精神和对祖国音乐文化的崇拜和敬仰。这首作品的“拉索”部分,缓慢而忧伤,由三个非连音以f的力度在弱拍上开始进入主题(图4),犹如一位老者在向后辈们诉说祖国的沧桑——在历尽战争之后,祖国的人民就像吉卜赛民族一样,流离失所、满面沧桑。在节奏方面,该曲最大的特点就是自由,这也充分表现出了由于战争的无情,人民被迫流浪的无助。李斯特运用时值短小跳跃的八分休止符和十六分休止符一方面给乐曲输送无穷的动力,另一方面,这些细腻、精湛的休止符把流浪者们离开故土后内心的空洞表述得淋漓尽致。性格欢快的“弗里斯”部分,音乐旋律瞬间从开始的抑郁变得激情起来,这不仅仅只描绘了吉卜赛风格的绚丽舞蹈,也是祖国人民对幸福生活的赞歌,也像醉酒狂欢后的隐隐作痛。最后,这种压抑的民族情感在极度喧嚣中爆发出来,成了匈牙利伟大的民族悲歌!“弗里斯”部分由两个基本的音乐主题不断变奏组成,主要是通过速度,力度和加厚八度伴奏织体为主要途径,把音乐旋律一步一步推向高潮,并在辉煌中结束。乐曲最后有4个补充似主和弦(图5),速度从容,力量扎实,像是祖国人民对幸福追求的坚定信念。
图4 《匈牙利狂想曲(第四首)》乐曲开始部分
图5 《匈牙利狂想曲(第四首)》乐曲结束部分
3 结语
民族民间音乐是一个时代一个地域风俗的体现,它来源于民间生活,记载了一个民族的历史,浓缩了民族文化精髓。在匈牙利布达佩斯音乐出版社提供版权,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的李斯特钢琴全集中提到“……(匈牙利狂想曲)直到现在尚有大量的主题来源未被探究到,除非经过李斯特的改编才被印刷出来。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可以认为李斯特的改编曲即便不是唯一的来源,也是最老的”。因此匈牙利狂想曲成为了吉卜赛民族音乐的代表之作,也是钢琴音乐史上的巅峰之作。
参考文献
修林海.西方音乐的历史与审美 [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114
弗朗兹·李斯特.李斯特音乐文选 [M].俞人豪,译.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96:61.
钱亦平.匈牙利因狂想曲而走向世界[J].乐海博览,2005(1):47.
弗朗兹·李斯特.李斯特匈牙利狂想曲全集 [M]. 佐尔坦·伽托尼,伊斯特凡·塞兰尼, 编订.李名强,校译.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8.
*作者简介:邹湘慧,女,湖南益阳人。讲师,硕士。研究方向:音乐学。
中图分类号:J62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