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生活百科

为什么中国是世界工厂?

为什么中国是世界工厂?

目前,在全球一般消费类产品中,从小工艺品到冰箱、电视等家电产品,大量中国制造的商品出现在世界各地的超市国商品进出口总额首次突破 5000 亿美元,世界排名第 6 位,吸引外商直接投资 468 亿美元,在所有国家和地区的排名升至第中国家和地区首位。沃尔玛、家乐福、麦德龙等世界著名跨国零售集团近年来在中国的采购数量和金额不断上升。这么多看得绩,令一些外国新闻人士惊叹:中国成了“世界工厂”!国内不少媒体、专家和一些政府官员也表现“激动”,随声附和地产小熊维尼玩具和乔丹气垫运动鞋,到成为全球高科技产业的加工厂,已经是世界制梁禅造业基地,中国将作为高利润的先进而崛起,并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中国的制造业格局。似乎一夜之间中国已成了“世界工厂”。面对“中国是世界工厂”的喧静、理智的思考,为此不妨分析一二。 一“世界工厂”的内涵 人们对“世界工厂” (the workshop of the world) 这一称谓并不陌生。 19 世纪后半期,以机器大工业为标志的近代产业为机器工业的发源地,以坚船利炮开路,用廉价商品摧毁了一个又一个不发达国家的关卡,把许多国家网罗进英国的原料劳动力供应地。许多大宗制造品在英国能更为有效地生产出来,比其它任何国家具有更强的竞争力,同时具有商业、金融和政治上的国外的竞争对手。英国的产品一度主导瞎橡了世界贸易格局,垄断了世界工业生产和销售市场,引领了近代工业发展的潮流。仅占世界人口 2% 左右的英国,一直把世界工业生产的 1/3-1/2 和世界贸易的 1/5-1/4 掌握在自己手中,没有其它国家能与英了举世公认的“世界工厂”的称号。到了 20 世纪,大英帝国日渐衰落,美国、德国、日本等国家后来居上,取代了英国成英国和日本等国家的工业发展历史经验,我们可以感受到,所谓“世界工厂”,就是一个国家的制造业,已成为世界市场基地。其主要特点是:有一批企业群和一系列产品在世界市场上占有重要地位,这些企业和产业的生产能力、新产品开发经营管理水平、市场份额已成为世界同类企业和同类产业的排头兵,注册专利数相对较多,并在世界市场结构中处于相对垄的存在和发展,直接影响甚至决定着世界市场的供求关系、价格走向以及未来的发展趋势:以工业制成品为主体的出口贸成为贸易大国之一;在科技研发上始终站在世界前沿,掌握着各项制造业新技术,领导世界经济和科技走向。 “世界工厂”可以从三个方面来理解:第一,在一段时期内,该国的制造业生产相对其它国家具有比较优势,而不一定需要具有绝对优势,生产规模和进出口国家。第二,它与工业化不同,是特殊国家的特殊现象。大多数发达国家都经历有工业化的过程,但不是每个国家都能成先于其他国家开始工业化的进程,这种时间上的优先使其在世界工业革命初期扮演了早期 “世界工厂”的角色。第三,它的创新产品,或者创新的生产组织管理。总之,成为“世界工厂”的国家应该能够带动该国制造业生产力水平的不断提高下降和国际竞争力的上升。 从历史经验看,成为“世界工厂”必须具备以下条件:一是生产要素的比较优势。工厂离不开劳动力和资本,相对廉价而且富裕的劳动力,先进技术及高素质的人力资源,所需的原材料,其中充足的资本对成为“世界工厂”至关重要。二是对外开放的市场环境。一国经济融于世界经济,并参开放,开放带来资本、技术的自由流动,只有开放的原材料、工业品甚至技术市场才能保证 “世界工厂”的正常运行。三是金融撑。金融是“世界工厂”得以发展的重要推进器。有了强大的金融力量,“世界工厂”才有雄厚的基础,同时也更有可能引新的能力。“世界工厂”必须能够有效地推动技术创新,将技术转化为现实生产力。五是政府有效的支持政策。鼓励生产产业扶助等政策有助于确立“世界磨渣旁工厂”地位。二中国制造业整体还不是“世界工厂” 不能否认,过去 20 多年的中国经济增长,主要依赖于制造业的成长。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制造业增加值在国内生产总维持在四成以上;财政收入的一半来自制造业;制造业吸纳了大量的就业人口; 20 世纪 90 年代以来制造业的出口一直维持在近 3/4 的外汇收入。无论是从制造业占国内生产总值和财政收入的比重,还是扩大就业、保持社会稳定等方面来看,制造业的主体和支柱。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里,中国经济还得靠制造业牵引。尽管中国已成为制造业大国,但问题是中国生产的产品,品种少、档次低、附加价值和技术含量低。我们认为,虽然发表的白皮书第一次提到中国正在成为“世界工厂”,国内也有认同的声音,但目前中国还不是“世界工厂”。 说“中国是世界工厂”还为时过早,其主要理由有以下几个方面。 —— 中国的 GDP 突破了万亿美元大关,经济总量跃进世界第 6 位,但是在世界经济总量中所占的比重仅有 3% 略多一点。了 5000 亿美元,跃居世界第 6 贸易大国,但是在世界贸易总额中所占的比重仅有 3.2% 。 2001 年进入世界 500 强排名的中国企企业中没有一家是真正的制造业。—— 中国工业产值在全球比重还不够大,工业产品产量大,但是品种少,档次低。美国排第一,制造业占世界的比重超的比重为 15% ,中国世界排名第四,也就占 5% 左右。以钢铁产量为例,中国钢产量已经是世界第一,但是其中大量是低档次的建筑种比较少,钢材贸易逆差较大,进口产品主要是 IT 业用的、汽车业用的高档板材。近年来我国集成电路贸易逆差高达 100 多虽然生产出口大量的电子产品,但是它们的核心部件、高附加值的集成电路却主要依靠进口。造成工业品档次低的原因主要是中能力还较差,自主创新能力不强。近 20 年来,中国经济有较大发展,但真正由中国企业原创的产品相对还不够。 —— 劳动密集型产品是中国出口的大宗产品,我国已成为世界服装出口大国,但是我国服装业至今还缺少国际市场上公世界上许多名牌服装由我国企业生产,在国际市场销售时用的却是外国商标、外国品牌。这些出口产品虽然都打上了中国种、设计、销售市场甚至原材料不少是国外客户的。 —— 我国传统产业有广阔的发展前景,如果正视中国的现状,从国情出发,抓住西方国家产业结构变革的机遇,传统产业近几年在发展高新技术浪潮的冲击下,一些有市场优势的传统产业的发展和改造却遭到冷落,而高新技术的发展面临重商而轻科研,轻自主开发、轻制造的误区。 ——2001 年中国外贸 200 强中,排名前三位的是广东省三家外贸代理公司,出口额分别达到 62 亿美元、 61 亿美元和 37 亿 60 亿美元,占出口额前 200 家企业出口总值的 1/5 强,出口值最大的生产型企业刚过 20 亿美元。尤其不容忽视的是,外贸 200 4% 是通过加工贸易方式实现的。外贸 200 强企业的名单中,更多的还是著名跨国公司在华设立的分支机构,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企了。由于我国的生产制造企业往往处于跨国公司生产链的最后一个环节,生产附加值低下的现状有待改变。按照“世界工厂”的条件来衡量,最乐观地说,目前我国只是在劳动密集型产业如纺织、服装、日用品等轻纺工业领技术密集型相结合的组装加工业领域,如家用电器、电脑零部件等领域,已成为世界的制造大国之一,但核心技术还掌握在跨前还不具备成为“世界工厂”的规模和水平。三对外贸易的特征反映出中国还不是“世界工厂” 我国对外贸易发展道路属于渐进式的,并且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它具有纵向推进,增量改革,试点推广等特点。的改革及市场化进程类似,我国对外贸易部门改革的最初动机是鼓励出口,以便支持先进技术设备的引进并提高外经贸企行的减少指令性外贸计划的范围,扩大地方外贸自主权,以及企业外汇留成,给予地方从事外贸的机会等。拥有生产要素配置独立的经济利益,为了在与其他地方的竞争中吸引更多的资源,根据生产要素比较优势原则使产业结构“轻型化”。这表具有“短平快”、“两头在外”特点的加工贸易迅速发展。中国不少制造业都以加工贸易形式进行,真正赚取的加工费很微薄。实际上在庞大的出口额中,仍然集中于劳动密集型高端产品和自然资源的大进口国,并没有垄断高增值的制造业。在区域“生产链”的最后一环上,中国进口产品部件,而出口最后费者。结果中国在发达市场的份额出现爆发性的增长,这其实是重复统计。由于中国从其贸易伙伴那里的进口额和中国向以中国的对外贸易发展和贸易伙伴实现了“共赢”,消费者受益于更低的中国商品价格,而世界其他国家受益于中国市场贸易的上述特点与“世界工厂”的条件相距甚远。 尽管我国出口贸易中工业制成品已取代初级产品,占据 80% 以上的比重,但是在工业制成品出口中,依靠进口零部件和术,从事组装或进料加工的,占很大比重。我国现在几种主要的家用电器产量已世界领先,但是家电产品的核心技术和部件我们还要意识到,不能仅仅着眼于中国生产了什么,而要看它对外贸易的产品是什么,资本密集型产品并不意味着资是一个中度开放的庞大经济实体,出口依存度和进口依存度各约 20% ,这意味着 80% 的国内市场的需求要靠国内生产来支持重视发展对外贸易关系,但是绝大多数的汽车、机械、电脑和电子配件将仍然是国内生产的,这就体现不出“世界工厂” 中国对外贸易目前还有两个缺陷:其一是总量不足。据统计,去年进入世界 500 强的跨国零售集团的全球销售额超过了品所占比重还不到 2% ,中国产品在世界市场所占比重与曾经作过所谓“世界工厂”的国家相比差距甚远。其二是技术水平不足链中多处于低端,约一半的出口值是通过加工贸易实现的。在许多采购会上,不少跨国集团采购商是一手拿着技术图纸、单寻找生产商。去年全球 DVD 产量大约 3000 万台,中国生产了其中的 1400 多万台,然而 DVD 的关键技术并不在中国手中,因而就有了中和国外技术开发商的知识产权纠纷。中国坚定不移地执行对外开放的基本政策,对外贸易总量不断上升,却是少数进口与出口同时有双位数增长的国家。总体的贸易顺差很小,在最近几年还持续波动。目前中国的贸易顺差只相当于国内生产总值的 1% 至 2.5% 。从中国对外贸易口规模的扩大和外汇储备的增加,将由过于注重出口创汇逐步转向外贸进出口平衡,中国不仅仅是千方百计扩大出口,也同市场向全世界开放,所以中国对外贸易发展的基本特征反映在中国距离“世界工厂”还有很远。 四微观主体的差距反映出中国还不是“世界工厂” 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世界经济的发展越来越需要互相依赖,中国经济确实在飞速发展,但发达国家及其跨国公司也未停据着主动地位。外资转移的只是低端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当跨国公司将工厂乃至研发中心迁移到中国大陆的时候,跨国公司其的应对战略,那就是通过核心技术的掌握进而掌握规则的制定,再通过规则的制定牢牢掌握住竞争的主动。在技术方面,中国制造业与外资相比还存在很大的差距。就彩电来说,纯平玻璃、电子枪等关键零部件还要依赖进口国家电巨头并不是在一个档次上,没有一个企业能做到日本索尼的水平。加入 WTO 后,在技术、知识密集程度高、品牌价值及经营组织复杂要求高的产业、领域、环节、市场,我国企业与外资企业的差距更大,如在高档纺织面料领域,由于对技了解不够,我国国内企业的竞争力弱;在计算机和家用电器业,我国企业竞争力强的主要是组装环节及国内销售市场,在基重要的应用领域国内企业并不强。在融资方面,国内企业与外国企业相比有以下特点:一是融资方式少,国内企业的兼并、重组、收购很少,而这种方式在使用已非常普遍。二是融资渠道少,国内非国有经济和私人手中的资本数量很大,但都没有进入企业的融资,市场的开放程度不金的进入,无形中使融资渠道变窄。在投资方面,现在世界经济普遍不景气,对制造业增长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投资的风险性加大。目前我国的制造业全实现市场化,国内市场的成熟程度和宏观政策、经济体制都处于调整变革中,企业的投资收益不确定性大,资金投向的企业的国际竞争力。在研发和管理方面,我国研究和开发投入总体水平包括研究开发投资的人力、物力和财力,远远不能与发达国家相比业的竞争力,这种影响随着时间的推移会加大。管理是我国企业经营中最薄弱的环节,国内企业的管理体制和模式仍然或多或少地留有的痕迹,这对于企业发展是非常致命的,如果这种局面不改变,企业竞争力将大打折扣。 有人把 IT 业的崛起作为中国成为“世界工厂”的基本依据,我们最后不妨再加以分析。随着国际新技术产业的升级转经蔚为大观,各种数据颇为喜人。但是无论是硬件还是软件,甚至是真正的 IT 服务,主要的市场还是由国外厂商构成。中全是国外厂商,前 10 位只有两家国内软件商;硬件市场,英特尔、新惠普、国际商用机器公司等都已经早早跨越 10 亿美元的大业屈指可数。即使是个人电脑业,国产品牌份额很高,但是每一台国产机器的销售额与利润一大部分由国外公司分享。 业内人士一般都知道, IT 制造业先后出现了 OEM 、 ODM 、 DMS 、 EMS 等 4 种模式,它们层层递进,技术含量逐步提高。 OEM 的一种,就是依样画葫芦给品牌厂商做代工,一切设计都是别人的,制造中如果出现问题还得回到委托厂商那里去解决,心价值。 ODM (委托设计制造)进了一步,除了制造加工外,增加了设计环节,即接受品牌厂商的委托,按其技术要求承担(设计、制造、售后服务)又进了一步,它集设计、制造、服务于一体,相当于品牌厂商把基本系统要求给代工厂商,由维护。 EMS (工程、制造、服务)是新近出现的一种模式,在这种模式下,品牌厂商只定义产品规格和开拓市场,余下的事做。这是真正具有自己核心价值意义的“制造中心” 的概念,与早期那种简单的 OEM 加工已是天壤之别。而我们不少制造企而真正的“世界工厂”决不是简单的代工。 另外,我们的 IT 企业没有足够的利润空间,也没有足够的融资支持,一直没有余力去构建自己的核心竞争力,让企业形势变化时,国外公司早有雄厚的资金基础,而中国的 IT 企业,将如何挺过同样恶劣的形势?质优价廉是国产品牌生存的第法实现积累、无法持续发展,那么企业过去所有的努力不就仅仅是前期的市场培育和推广而已。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得出一个基本的结论:中国已经成为“世界工厂”的提法还为时尚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