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生活百科

创新与求实

创新与求实

求实与创新是科研工作的生命和成败关键。创新就是在研究工作中要发现新事实,发明新技术,提出新认识(或新理论)。“求实就是求真唯实”,就是作为新发现,新认识的关键事实要准确可靠,经得起时间和实践的检验。因此求实是基础,创新是前提。没有创新意识,一味收集材料,重复前人工作而失去研究意义;没有扎实和准确的实际资料,任何创新成果都是昙花一现。

创新是创造性思维活动结果。由于地学研究的直接对象——地质客体的本质和属性,只能由观察者作出分析和判断。研究者进行详细调查,认真观察、勤于思考,就可能发现新的地质现象,或对原有地质现象作出新的解释,并在此基础上提出新的认识。关键是要突破地学研究思维先积累事实,后提出认识的积累型归纳法为主导的思维模式。强调归纳与演绎两种思维的结合,强调演绎推测法研究思维方式(贺自爱,1998),充分发挥非逻辑思维,即想像、灵感和直觉思维的重要作用,大胆推测,突发奇想,由单向思维向多向思维转化(吴岱明,1987),实现创新思维活动。如作者等在调查大别造山带时,发现与造山带走向一致的拉伸线理,而且与拉伸线理同期形成的面理,又被主期褶皱强烈挤压形成线状褶皱,且平行与造山带走向,表明大别造山带的构造变形是伸展在前,收缩在后,隆升最后。上述事实难以用“板块碰撞造山”解释,应当用创新思维方式提出新的认识。

研究者的创新思维能力,取决于他的知识水平(书本知识、经验知识)和智能(智力、能力)结构。丰富的经验知识与观察、判断、想像能力尤为重要。在区调填图和专题研究中,不受现有资料的限制与传统观念的禁锢,冲破习惯思维的束缚、守旧势力的压抑,“不唯书”、“不唯上”,可以有新的发现和新的认识,实现原发性创新。如在填图宏丛亮中,经常会出现地层产状与区域地层展布不一致,若干地质体的出现与区域地质构造不吻合,某些地质现象与区域地质规律相违背等等。为了“自圆其说”,填图中有些人常常将这些矛盾的现象加以掩盖,或视而不见,见而不究,因而失去了千载难逢的发现机遇。如大别山腹地中生代面状火山岩和火山机构的发现,在原进行1:5万来榜幅调查时,填图者已发现有火山熔岩标本,但因山高林密未能仔细调查;又因它的出现与区域地质背景不吻合,未能将其查明标出。后来再进行1:5万岳西幅时,通过详细工作,才予以确认。也有时对某些重要地质现象,苦苦思索,百思而不得其解,这时只要坚持反复思考和多方请教,就会有“众里寻它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的顿悟境界。如大别造山带中早期拉伸线理为什么与主期挤压褶皱枢纽一致,两者在动力学上有什么联系,这是否受物理学伯努里定律制约的结果,从郑渣而引发作者对造山带形成的动力学机制的解释。

求实就是要查明事实真相。地学研究中是通过描述、图件、表格、照片等来反映被观察事物的真相。这些材料要求有客观性、准确性、科学性。即要客观地反映现象内容,准确表述现象间时空关系、科学解释现象产生的原因,要做到这些是不容易的。由于地质客体的“残缺性”、“不可复原性”,又不能重塑和再造,本身就存在多解性和不能被确认,即自身不能证实和证伪。如果研究者又有主观性或受其他因素及条件的限制,他们所描述地质客体性质和特征的材料,必然存在片面性,甚至被曲解。所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就在情理之中。因此,研究者要根据蔽宽研究的时间、人力、经费等条件,按照“科学研究的纲领方法论”,抓住建立假说和理论的“硬核”,即基本理论的核心和最关键的事实,进行全面调研,深入解剖,从不同方面、不同层次、不同尺度、力图真实掌握其本质属性和规律,克服片面性尤为重要,切不可以主观愿望作出是非判断。如在大别造山带中超高压变质带内,发现了浅变质岩层,且其中产有脉状榴辉岩,这与板块碰撞造山,深俯冲超高压变质作用的理论相悖的。答案只有两个,一是认为上述理论的正确,就必须对上述现象加以否定,认为浅变质岩层是由“花岗质岩石经韧性剪切改造的糜棱岩”(翟明国等,1999),“脉状榴辉岩”是上述岩石中的构造团块;二是认为上述事实是真实的,就必须对这些事实出现的原因提出新的解释。为此,作者等对浅变质岩层进行了全面调研和深入解剖,查清了浅变质岩层区域分布、变形样式、形成时代及其与榴辉岩的时空关系。对脉状榴辉岩进行了逐段素描,间隔取样,进行有关测试,其产状也是可信的。因此,在上述发现和综合区域地质资料基础上,就必然地要对大别造山带形成演化作出新的判断和解释。作为地学工作者,应争取在地学研究中有新的重要发现和重要理论的提出,要在实际工作中切切实实地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并得到时间的检验和实践的认可。主笔者在江西武功山变质铁矿工作期间,根据1:5万、1∶1万、1:2千地质填图和良山铁矿开采实践,提出的多期叠加褶皱变形及大型韧性剪切带中剑鞘状褶皱(汤加富等,1983,1987),以及在复杂变形带中如何进行变质岩区地质填图的经验(汤加富等,1983,1986,1987,1991)至今仍然得到肯定和被广泛运用,作者很感欣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