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孔融很多人都不陌生,大家基本都是听说关于孔融让梨的故事长大的。孔融四岁让梨这件事情,即使在东汉末文这么科学技术不发达的年代,依然传播得比较远。孔融让梨这件事情也慢慢成为一个道德教育故事流芳百世。辩喊可是让那个让很多人想不到的是,就这样一个谦逊有礼的小男孩,最后却走上了“弑母”的道路。这里说的“弑母”并不是说杀死他的穆青,而是他提出了“父母无恩论”的说法。毕竟在那个“身体发肤,受之父母”的年代来说,这样的说法其实跟“弑母”没有太大的区别。
孔融作为东汉末年文学家,孔子的二十世孙,同时还是“建安七子”之一。从小就比较聪明,4岁的时候就因为让梨的故事成为一个当时比较出名的孩子,年轻的时候跟平原陶丘洪和陈留边让一同被大家称为青年才俊。在汉献帝登基之后,曾担任北军中侯、虎贲中郎将、北海相,被当时的人称为孔北海。虽说只在任六年的时候,却做了不少的事实,比如修筑城邑,创脊神办私塾学校,推举出不少有才华的人当官。
孔融当初提出的“父母无恩论”,大体的意思就是说父母跟自己的孩子其实并没有太大的关系,更没有所谓的恩情在里面。在他看来,母亲跟子女的关系就好比是器皿与物品之间的关系,当物品取出来以后,这件物品自然就跟器皿毫无关系了。他还在公共场说出孩子只不过是父母欢愉之后的结果,即便自己有粮食,宁愿给陌生人也不会给自己的父母”。估计孔融自己也没有想到,这样的言论会给他带来杀身之祸。
由于曹操天性多疑,很早就对这位刚直不阿,经常跟自己唱反调的孔融不满。在郗虑的诬陷下,曹操最终还是选择对孔融下手,以招合徒众、谤讪朝廷等罪名将他抓起来。特别是其中关于“父母无恩论”的说法完全颠覆了传统观念,违背了孝道。曹操认为他的这种行为是一种弑父弑母之举,并给他扣上了一个不孝的帽子,最后被处以死刑。
虽说他提出的“父母无恩论”不是其死亡的携野野真正原因,但这种说法却为曹操提供了杀他的有利条件。毕竟再怎么说,孔融在当时也是一个非常有名的人物,是不能乱杀的,不然很容易引起朝廷的动荡。自古以来孝道都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提出“父母无恩论”的孔融,直接把自己从一个受人敬仰的大文学家,变为一个不孝之人。对于曹操来说,杀这样的不孝之人根本不会对社会有太大的影响,更不用担心有多大的后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