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其实是一篇哲学论文,是最高佛学的宇宙观。因此,心经没有宗教色彩,任何教任何人士均可诵读,体验经中的智慧。般若「般若」一般的解释,是「智慧」,但「智慧」祇能描写「般若」的表面,不能完全透彻地解释这二字的神髓,因此「般若」不直译为「智慧」,而跟原梵语音(古时之印度音)直翻过来,其目的在说明,「般若」二字,在中国文字里,无法找到二字可以代替。 「智慧」是指人类对世界万物所知所解的能力,称为「世间智」。人的智商有极限,所见所闻,祇是凡夫、凡眼分辨出来的一种见解,并非宇宙的真相。宇宙之大,非人类智商可随可及,虽有科学家、哲学家参透宇宙,但站在佛家的眼光来看,还觉得未够「真知灼见」,因人受六识而生感觉,这感觉是妄知妄见的,祇是人眼中「自以为是」的一种见解。 「般若」是指一个人非以肉体感觉器官所论定出来的真实智慧,而以人的灵性所体会的正智慧,称之为「无漏智」,这包融的宇宙真理,这才是「般若」! 所以你我皆有「世间智」(智慧也),但不是一定有「无漏智」(般若也)。「世间智」你我易寻,人一出生不断受教育,但这些教育,是人肉体所体会的智慧,有极大的局限性,非宇宙的全部!直至成长到一个阶段,发觉肉体所感觉的世界外,还有非肉体以外的世界,物质世界有极大的局限,物欲使人穷一生之力追求而依然感到空虚、不快乐,于是开始发现人可藉另一途径,得到离苦得乐,永远幸福的方法,乃以「无漏智」(即般若)这无上智慧去体会。 但得到「般若」,非要你抛开一切世间智,就可以得到,反之,要尽得「世间智」才可达到「无漏智」。人要修习一切世间智慧,通过闻、思、修三个境界,才可以慢慢达到灵性的体会,亦即是「般若」境界。因此「世间智」乃造船之木,「无漏智」乃渡我们到快乐净土之船,无木不能成船!无世间智亦即无「无漏智」。人面对人生,经世间遭遇而深受体会,才可以达到「般若」的「无漏智境界」。人产生智慧,是要经人生体会而来。因此愈多经历的人,愈易透彻「般若」,由看文字,到观照,到实相的人生体验,累积了多少感觉才到那「般若」的境界。 世间智要去领悟,才可以开窍!所以「般若心经」是加速我们看透万物真像,而比别人更快地活得更快乐的无上方法。「般若心经」已被证实可以通过诵读,令人精神集中脑活神通。人脑一活,所有的智慧都来了,决断也英明了,自然选择正确行起大运来。 「般若」就是佛性,「般若」通过觉悟世间智的真实面貌后,产生出来的一种人生观。这人生观,非源于肉体六识,普通人的智慧乃源于宇宙,悟彻来源的「般若」,故称为般若的真相,这是真的智慧,永恒的智慧,消灭一切烦恼,永恒的「定」!永恒的「定」在快乐与幸福之境!波罗蜜多人是演员,来到这生要演这个角色,既是演员就应有演员道德,尽量将自己的戏演好! 但偏偏人是自找麻烦的动物,总在妒忌人家演的角色,自己出场演小兵,总在妒忌人家演皇帝的。 结果舞台乱了,因为小兵抢了皇帝的戏来演。 好的戏,要靠每个重视自己岗位戏份的演员,去演好自己的戏份。 人要将自己应做的事做好,获得圆满成就是最大的成功。 因此不要谈宗教,也不要谈到外层空间去,将自己的本份做好就是人生了。 成就一件事,从开始向自己的目的地出发到完成,印度人就叫做「波罗蜜多」。 在这个过程中所用的方法,亦称为「波罗蜜多」。 因此「般若波罗蜜多」,就是说依照般若的方法,从茫茫苦海中解脱生老病死苦,到达永恒的快乐,这过程就是「般若波罗蜜多」了。 另一个有趣的例子。 每个人都有旅游的经验,请问,你上次旅行往哪处去? 打个比喻,当是台北吧! 还记得自己住在哪一个饭店,哪一间房间吗? 相信很多人都不记得吧! 其实我们呱呱坠地,生在世上,就入住一间酒店一样,我们的身体就如酒店一样,给我们的灵体寄居,直至再要上路,又要住另一间酒店CHECK-IN吧了 人的生死,就如CHECK-IN和CHECK-OUT,由一家酒店到另一家酒店! 因此,不必太执着于这家酒店给你的东西,祇要住得舒舒服服就好了! 但偏有人一住入这家酒店,就痛苦得很。不但住得不快乐,还将自己住的那家酒店弄得奇形怪状,地基斜歪、空气绝不流通。住在这家酒店,苦极了! 「波罗蜜多」,就是指如何可以使你在这酒店住得快乐,直至CHECK-OUT搬到另一家为止。佛家认为,一共有六种方法︰ 第一种方法,叫做布施波罗蜜。 就是不断的送东西给别人。 世间最奇妙是你怎样对人,人自然怎样对你,你恨一个人,不可能冀求别人会喜欢你对你笑,你必须先要向人家笑,这是很简单的道理。 试看,遇到好朋友,不率先伸出你的手,人家不会伸出手来,一切以自己先做,一切事都会圆满很多。 「施」比「受」伟大之处在这里。 第二个方法是「持戒」。 很多人一见「戒」字就惊,因为要改变自己的坏习惯。他们会说︰「江山易改,品性难移」。 一个「难」字,将自己不愿改变性格的借口都引来了,自己好不风骚! 其实江山易改,品性「可」移,「不」移,祇是自己不肯「移」罢了。 第三种是忍辱波罗蜜。 受人迫害,自然痛苦,要忍才会有争,所谓「忍一时风平浪静,退一步海阔天空」。但为甚么要忍?这「忍辱」两字,非一般的「忍」,而是将之看成另一种境界。心「般若心经」的「心」字,可作「心脏」解,意喻解经的心脏,比喻其重要性。人有一颗「不动心」,埋于心灵深处,这是唯一真实的心。以「水」喻「心」的话,「水」无论多么惊涛骇浪,但在海底深处,水的本貌平静无比。水之所以动,完全由于环境所造成。波浪与水底之水不一样,但大家都是水。水的本质为「不动」的。同样「心」,每个人的表面多么变动都好,但每个人的内心深处,都有一颗宁静的心,这心是不动心,一切众生都有这颗心。因此,「般若心经」是指每个人,都有这超越时空,永恒存在,超越实在的理性之心,因此「心经」这简称的另一真义,是说明这部经的精华实难以脱离此般若之智的不动心。这讲法对「人」智慧的肯定,又跨了一大步。一再肯定众生皆有佛性,众生皆有不动心。经经,只是一道桥梁。经的存在价值,只在使行者通过念诵,得到引导,使己心与「佛心」紧密相连。超越了物欲,搭通了人与宇宙脉搏的节奏。诵经的目的,是要你借经文的节奏及内涵的宇宙观,开发自己的心灵,使面临困境时,能藉诵经激发起勇敢的活下去的力量,借取大自然的力,发动自己的不动心,以极高的智慧去破解问题。因此,「经」要领悟,不在知道表面的意思也在此意。为甚么,有些人称念经为「修」经,用「修」字来形容,表示用「心」去参透佛理,不是用「眼」去看佛经。单靠文字怎可能掌握永恒的真理呢?因此太执迷于佛经字句的考证,大抛一批佛学专有名词,这是错误的修经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