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方解释:黄拙吾(干尸)历经明末清初,在清朝为官,不得已剃发易服。在清朝为官期间,因工作有所建树,被封为四品“中宪大夫”,并得到皇帝赏赐的一品麒麟补服和“四爪蟒袍”。黄拙吾死后其家人将其发辫挽成发髻,依然保持明朝发式入葬,以示慰藉。
2006年5月,北京市石景山区玉泉路高能物理研究所的一处工地,正在繁忙施工。挖掘机在三四米深的地下刨开一些白黑相间的泥土之后,挖出了一具完整的棺材。
因为棺材封闭完好,所以工人使用了挖掘机铲臂才将其破坏性地打开。棺中赫然躺着一具男性尸体。尸体尚未腐烂,穿着清代的官服官帽。工人们不仅没有恐惧,反而哄抢了随葬财物。随后,他们又把尸体和剩余随葬品用木片重新装殓并再次埋入土中。
第二天,高能物理研究所的有关人员在工地发现了破碎的棺盖。棺盖上写着:“皇清诰授中宪大夫忄出吾黄公之灵柩”(注:“忄出”,音同黜,下文以“黜”代此字)。
这十五个字表明文物已遭损坏。他马上联系了石景山考古研究所的贾卫平。贾卫平闻讯立即赶到现场,并将清代男尸再次挖出。
贾卫平在清理剩余随葬物品时发现:这具男尸内身穿着绣有金龙的衣物,很像是龙袍。他感到此墓非同一般,需要向上级汇报。他联系了北京博物馆的王馆长,说明了墓葬的情况。
不久,纺织品考古专家王亚蓉奉命赶到现场。王亚蓉则由此主导了尸体保护以及随葬纺织品修复的工作。尸体的衣物被剥离后,被风干为干尸,存放于石景山区宦官博物馆一间恒温恒湿的房间里。
2009年8月20日,保存完好、风干后的尸体和修复后的龙袍首次对外展出。北京、干尸、龙袍,这三个关键词引发了媒体轰动性报道,并形象地称干尸为“龙袍干尸”。这就是“龙袍干尸”称谓的由来。
扩展资料
奇特之处
干尸外套是清代一品官员的朝服,里面穿着一套上下两截的皇帝的礼服,上衣下裳,并且陪葬还另外有一件龙袍。这显然与棺头所写身份不符。按照棺头所写:中宪大夫,相当于四品文官,官服应该绣有鸳鸯补子。但干尸外面穿的补服上绣的却是麒麟的图案,这是一品武官才有的官服。
不可思议的是干尸头上没有留清代男性的辫子,而是盘起的发髻,这是明朝的发式。干尸的发式与清规“剃发令”不符,别说在朝为官了,即使当平民百姓随时都可招来杀身之祸。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龙袍干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