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旱之后必有大震吗
又一热门话题出现:“大旱之后必有大震?可信吗?”
今年夏天,我国多地出现了罕见高温天气,有的地方温度甚至突破了40度,这样的持续高温天气带来的影响则是全乎岁国水位下降,并造成了大面积旱灾。
那么大旱之后必有大震吗?其实这说法肯定不能是绝对的,从科学上讲也是没有这绝对之说。那岁游睁我们一起来先了解看看这旱震之说的由来!
早期我国著名地质学家耿庆国,他在70年代根据我国1956~1970年发生过的大旱与地震,进行了数据统计分析。
他发现,但凡发生6级以上的大地震,震中区往往在之前1年到3年间都遭遇过大旱。而且旱区越大,干旱时间越长,未来地震的震级就越高。为此,他提出了一套早震理论,对可能发生的地震进行了预测。
根据这一规律,耿庆国预报了1975年的海城地震,特别是1976年的唐山地震。他还在1980年代出版了专著《中国旱震关系》一书,引起业内关注。
旱震理论认为:造成地震的直接原因是因为地壳内部能量的集中释放。虽然这个释放过程很短,但是孕育能量的过程时间却很长。而这个过程必然伴随着热量、电、磁等各种物理化学的反应。这个过程中必然会导致低空大气出现异常的变化。
由于这些变化,会形成低气压造成高温干旱,更在很大程度上引发大气环流调节,从而引发大洪水,并最终导致地震。
从公元前231年的秦朝,到耿庆国提出理论的1971年,在这2000多年的历史中,华北及渤海地区一共发生了69次六级以上大地震,只有两次没有出现旱灾,由此得出了旱震理论。
但从这些数据与结论推断也仅能表明了地震与干旱的关系是一种偶然性发生,并不是绝对性的相互关系。所以,“大旱之后必有大震”之说是没有科学实际依据的。
只能说干旱是发生地震的一种可能现象,但不是绝对现象,有可能仅是天气的炎热表现。
早在2011年时任中国地震台网络中心地震预报部副主任的张永仙就曾经公开地表示:利用干旱和气候异常预测地震,虚报率很高,很难用于震前预测,干旱和地震之间并不存在必然联系。
所以大旱之后必有大震是不可信的,需有科学实际根据才行。
地球上板块与板块之间相互挤压碰撞,造成板块边沿及板块内部产生错动和破裂磨衡,是引起地震的主要原因。天然地震主要有三种类型:构造地震、火山地震、陷落地震。
地球上每年约发生500多万次地震,也就是说,每天要发生上万次地震。不过,它们之中的绝大多数太小或离我们太远,我们感觉不到。真正能对人类造成严重破坏的地震,全世界每年大约有一二十次;能造成唐山、汶川等特别严重灾害的地震,每年大约一两次。
由此可见,地震和风、雨、雷、电一样,是地球上经常发生的一种自然现象。
地震所带来的次生灾害,如火灾、水灾、有毒气体泄露、细菌及放射性物质扩散,还可能造成海啸、滑坡、崩塌、地裂缝等严重灾害。
所以,对于地震,我们更应该做的是提高建筑抗震等级、做好防御,而不是预测地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