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说的一问三不知,指的是不知道事情起因经过结果。前铅
一问三不知也有装糊涂假装不知道的意思,有明哲保身的意味。在如今,“一问三不知”,晌野则是指某人对应该了解的事务,却不知道其具体的情况。从而被提问问题的人所训斥时,经常用到。
在明代小说当中,“三不知”有表示匆忙、冒失、突然的意思,在清代小说当中,“三不知”则还可以表示为对某些事情“毫不宴悔喊知情”的意思。
“三不知”的典故出自《左传》:“君子之谋也,始衷(中)终皆举之,而后入焉。今我三不知而入之,不亦难乎?”意思是谋划一件事情,一定要对事情的开始、发展(过程)、结果这三方面有整体把握,然后才向上报告。
一问三不知的典故:
公元前468年,晋国的荀瑶率兵攻打郑国,齐国为防止晋国坐大,就派大夫陈成子带兵援郑。有个名叫荀寅的部将报告陈成子说:“有一个从晋军来的人告诉我说,晋军打算出动一千辆战车来袭击我军的营门,要把齐军全部消灭。”
陈成子听了,骂他说:“出发前国君命令我说:‘不要追赶零星的士卒,不要害怕大批的人马。’晋军即使出动超过一千辆的战车,我也不能避而不战。你竟然讲出壮敌人威风灭自己志气的话!”荀寅自知失言,于是感慨说:“君子之谋也,始中终皆举之,而后人焉。今我三不知而入之,不亦难乎?”
此话意思是说:聪明人谋划一件事情,对事情的开始、发展、结果这三方面都要考虑到,然后才向上报告。现在我对这三方面都不知道就向上报告,难怪拍马屁拍到蹄子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