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淡如摄
壹
唐宪宗元和十五年夏(820),白居易结束了忠州的贬谪,被召还长安。
第二年十月(821),乐天官拜中书舍人。这一年,出现了唐朝历史上最为严重的党争之祸。李德裕与李宗闵各结朋党,互相倾轧四十年。白居易最好的朋友元稹,亦急于进取,身陷其中。
穆宗长庆二年七月(822),对朝中诸事深感失望的白居易请求离京外任,遂于当年罢中书舍人,赴杭州任刺史。
丝纶阁下文书静,钟鼓楼中刻漏长。
独坐黄昏谁是伴?紫薇花对紫微郎。
这首《直中书省》,是白居易任中书舍人时所写,推测时间应在821年至822年离京之前。其中的清冷萧条,令人惆怅。
贰
紫薇并不是清冷萧条的花。
它简直可说是喧腾闹热。
《广群芳谱》说它:
一枝数颖,一颖数花,每微风至,夭娇颤动,舞燕惊鸿,未足为喻。唐时多植此花,取其耐久,且烂漫可爱也。
▲ 任淡如摄
紫薇始开于炎夏,落幕于仲秋,千朵万朵,满树挹红叠紫,当得起繁花似锦四字,故又称满堂红。
最早记载紫薇的书是东晋时期王嘉所著的《拾遗记》,书中记载,公元1600年前,洛阳城内已经开始广泛种植紫薇了。
古人认为紫薇以花色紫者正宗,故称紫薇。
不过紫薇并不只有紫色一种花色。
现在的紫薇主要有四个品种:
紫薇:花紫红色。
翠薇:花蓝紫色,叶色暗绿。
赤薇:花火红色。
银薇:花白色或微带淡茧色,叶色淡绿。
这其中,以翠薇最佳。
明人王世懋的《学圃余疏》说有淡红色,最丑。
紫薇有四种,红、淡红、紫、白,紫却是正色。闽花独紫薇作淡红色最丑,本野花种也,白薇近来有之,示异可耳,殊无足贵。
王世懋对白薇也没兴趣,不过白薇真是好看啊!
是那种冰雪聪明的样子。
任淡如摄
叶家弄那里有一株白薇,和白丁香生在一起,我路过的时候常常停下来,有时候默默地和它说几句话,这花看起来真是让人喜欢。
叁
其实我们十梓街门口也有两三株紫薇,不过不是白的,是紫红和淡红的。它可以从六七月份开始,一直开到十月份去。
因为开花时间长,它又叫百日红或百日醉,杨万里诗里说“谁道花无红百日,紫薇长放半年花”,对这花的坚持不懈也是很佩服的。
它还有不少的别名:痒痒花、痒痒树、紫金花、紫兰花、蚊子花、西洋水杨梅、无皮树等。
任淡如摄
唐人段成式《酉阳杂俎》记载:
紫薇,北人呼为猴郎达树,谓其无皮,猿不能捷也,北地其树绝大,有环数夫臂者。
树怎么会无皮?
紫薇被称为无皮树,是因为它的树皮非常光滑洁净,颜色褐色或者深褐色,与大多数的树皮都不一样。寻常大树,一般越活越苍老,树皮越来越粗糙,紫薇却不同,年幼的紫薇树皮还有些粗,上了年纪后,它表面的树皮就会跟镜子一般,滑溜溜的,老树的树皮甚至会因为太过光滑而反光,简直像刷了油漆一般。
也是因其树干外皮极易脱落,人称其为痒痒树:
倘若用手指搔树干的嫩肤,枝叶俱动,像孩子被人挠痒痒般抖动,又像是睡梦中的孩子被噩梦打扰而微微发抖,因此,宋朝人又称之作“不耐痒花”。
真正的原因,是紫薇树的木质比较坚硬,而且树干上下粗细差别不大,上半部分还有许多分枝和绿叶探向各处,这使得紫薇树上重下轻,重心不稳,极容易对小的晃动产生反应,得了痒痒树、怕痒树、惊儿树这样的名儿。
它还有个富贵名儿,“官样花”——这花,是做官儿的。
肆
开元元年,唐改中书省曰紫微省,中书令曰紫微令。
紫微省名立后,紫薇花遂被移植省中。玉堂及西掖厅前,皆种紫薇。
过了几年,紫微名被废弃,复称中书省,但紫薇却在中书省扎下了根,直到宋时,舍人院紫薇阁前仍循例种植紫薇,以应唐旧制。
以后紫微这名字,也与中书省官员结下夙缘,后来凡任职中书舍人的,皆喜“紫微郎”称之。
任淡如摄
最早被称为紫微郎的是肃宗朝的徐浩,褚朝阳《奉上徐中书》诗里说:
中禁仙池越凤凰,池边词客紫微郎。
最为人知的紫微郎当然是乐天。自乐天以后,紫微郎成了中书舍人的专用别名:
前蜀韦庄《寄右省李起居》:已向鸳行接雁行,便应双拜紫薇郎。
清陈其年《定风波》:谁凭玉阑干细语?尔汝。檀郎原是紫薇郎。
清赵翼 《述庵司寇新刻大集见贻》:紫微郎剩白衣身,万里从戎历重译。
(紫微郎之微字,各种典籍写法不同,或作微,或作薇)
宋人赵大亨曾有一幅《薇亭小憩图》。
宋 赵大亨 薇亭小憩图局部
画上有个人,在凉棚里支个榻,榻上支个隐几,就这样舒舒服服地躺下来,顶上一片夭娇烂漫的夏花,远处是院落外的几峰青山,他转个身,拿手抵在耳朵后面,也不知是瞧近的花树呢,还是瞧远些的山。
此图现存辽宁省博物馆,梁清标曾题名为《薇省黄昏图》,后来《辽宁省博物馆藏目录》更名为《薇亭小憩图》,还有一个名字叫《荔园闲眠图》。
我猜,梁清标把它题为《薇省黄昏图》,也许和乐天的句子有关。
紫薇花对紫微郎。
伍
那年离京之后,白居易先是到杭州任刺史,几年以后,又任苏州刺史。
▲ 任淡如摄
唐敬宗宝历元年(825),三月初四,苏州刺史任命下达。五月初五,乐天到苏州。秋,游太湖。次年九、十月间,他离开苏州。
姑苏城,因此有了七里山塘。
就在这一年时间里,白居易组织百姓开凿水道,从阊门城河直通到虎丘山麓,并与运河贯通(这条水道就是山塘河),挖出来的淤泥堆积在河边造了白公堤。天长日久,堤演变为街,这便是后来的山塘街。山塘街东起阊门渡僧桥,西至虎丘望山桥,全程约七里,所以后来习惯称为七里山塘。
▲ 任淡如摄
山塘街上的桥很多。
据说曾有大小桥梁40座,谓之“四十津梁”;其中有名的古桥有15座,自东向西号称“横七竖八”。横跨山塘河的桥谓之“横”,便是山塘桥、通贵桥(又名瑞云桥)、星桥、彩云桥(又名半塘桥)、普济桥、望山桥(曾名便山桥)和西山庙桥。卧于山塘街上的桥谓之竖,便是白姆桥、毛家桥、桐桥(曾名洞桥、胜安桥)、白公桥、青山桥、绿水桥、斟酌桥和万点桥。
陆
晚年的乐天,又写过两首紫薇诗。
其一是《见紫薇花忆微之》:
一丛暗淡将何比,浅碧笼裙衬紫巾。
除却微之见应爱,人间少有别花人。
另一首是这样的:
紫薇花对紫微翁,名目虽同貌不同。
独占芳菲当夏景,不将颜色托春风。
浔阳官舍双高树,兴善僧庭一大丛。
何似苏州安置处,花堂栏下月明中。
这是乐天暮年记忆中的紫薇。
44岁贬江州,49岁过长安,54岁赴苏州,人世颠连,宦海沉浮,每处紫薇都各各不同。他惟独没有提到的,是当年中书省寥落黄昏中的那枝紫薇。
至今,苏州仍有七百年的古紫薇。
作者:任淡如
本文原创首发于菊斋。欢迎个人扩散、转发,公号转载请联系菊斋开白授权。
▼
深浅之间有淡庐
隐居于文字之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