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百科知识

心室间隔缺损

心室间隔缺损

1为什么有心室间隔缺损

室间隔缺损意味着隔离左右心室(心脏下部的两个腔室)的间隔出现了缺损。

这种心脏缺损会导致左心室的富氧血液流入右心室而不是正常流入主动脉。

图A为正常的心脏结构及其内部的血流情况。

图B显示了有心室间隔缺损的两个常见位置,而心室间隔缺损(VSD)导致了左心室富氧血液与右心室缺氧血液的混合。

VSD也是大小不一。较小的VSD不会引起什么问题,甚至有可能自行闭合。

而较大的VSD会不但会导致左心室负荷过重,而且由于右心室血液过多,进而导致右侧心脏及肺部血压过高。

这样会增加心脏的工作负荷,从而引起心力衰竭和心脏发育不良。

如果此时VSD没有闭合,就可能会导致娇嫩的肺部动脉损害,形成所谓的肺动脉高血压。这时候就需要开心手术来修补VSD。

心脏瓣膜狭窄。简单的先天性心脏病还包括心脏瓣膜狭窄。

所谓“心脏瓣膜”,是指控制从心房到心室血流(或者从心室到主动脉或肺动脉血流)的“阀门”。

心脏瓣膜的缺陷可分类如下:

★ 狭窄:这时瓣膜不能完全打开,心脏要想让血液通过,就必须超负荷工作。

★ 闭锁:瓣膜发育不正常,导致血液没通道。

★ 心脏瓣口血液反流:瓣膜不能完全闭合,导致部分血液回流。

“肺动脉瓣狭窄”是最为常见的瓣膜缺陷:此处的瓣膜将右心室的血液输送到肺部动脉,再到达肺部以获取氧气。

肺动脉瓣狭窄的严重程度也分为轻微到严重各个级别。

大多数有这种缺陷的孩子除了心杂音没有其他症状。

如果狭窄情况比较轻微的话,就不必治疗。

对于肺动脉瓣严重狭窄的婴儿,其心脏在向肺动脉压入血液的时候其工作负荷就会严重超限。

缺氧血液也会从心脏右侧到达心脏左侧,引起“发绀”。

发绀是指皮肤、嘴唇和指甲处出现青紫色。这是由于血液中氧气的含量过低,导致心脏的工作状态不正常。

其他一些肺动脉瓣膜严重狭窄的患儿在剧烈运动时会特别容易疲劳。

肺动脉瓣膜严重狭窄可以通过心导管手术来进行治疗。

2心室间隔缺损的治疗

室间隔缺损有自然闭合可能,中小型缺损可先在门诊随访至学龄前期,有临床症状如反复呼吸道感染和充血性心力衰竭时进行抗感染、强心、利尿、扩血管等内科处理。

大中型缺损有难以控制的充血性心力衰竭者,肺动脉压力持续升高超过体循环压的1/2或肺循环/体循环量之比大于2:1 时,应及时处理。

室间隔缺损治疗过去只能依靠外科体外循环下直视手术修补,随着介入医学的发展,应用可自动张开和自动置入的Amplatzer等装置经心导管堵塞进行非开胸的介入治疗,初步应用表明该方法对关闭肌部、部分膜部室缺是安全有效的,但远期疗效有待进一步的临床实践和研究证实。

内科治疗:主要防治感染性心内膜炎,肺部感染和心力衰竭。

外科治疗:直视下行缺损修补术,缺损小,X-线与心电图正常者不需手术,若有/或无肺动脉高压,以左至右分流为主,手术效果最佳,以4-10岁为宜,若症状出现早或有心力衰竭,也可在婴幼儿期手术,显著肺动脉高压,有双向或右至左分流为主者,不宜手术。

1.手术适应证

巨大的室间隔缺损,25%-50%在1岁内因肺炎、心力衰竭而死亡。

因此,心力衰竭反复发作婴儿应行缺损修补治疗。约半数小缺损可能自行闭合,除并发细菌性心内膜炎外,可观察到10岁再考虑手术治疗。

很小的缺损可终生不需手术。

分流量超过50%或伴有肺动脉压力增高的婴幼儿应早日手术,以防肺高压持续上升。如已臻严重阻塞性肺高压则为手术反指征。

2.手术方法

在气管插管全身麻醉下,行正中胸骨切口,建立体外循环。阻断心脏循环后,切开右心室流出道前壁,虽可显露各类型室间隔缺损,但对心肌有一定损伤.影响右心功能和损伤右束支。

目前多采用经右心房切开途径,这对膜部缺损显露更佳。高位缺损,则以经肺动脉途径为宜。对边缘有纤维组织的较小缺损,可直接缝合,缺损>lcm者,则用涤纶织片缝补。传导束走经膜部缺损下缘,隔瓣后缺损缝补时容易误伤,应该避开,缝靠隔瓣根部为宜。

传统心血管外科手术,多采用胸骨正中切口,部分采用左胸后外侧切口,随着心血管手术的安全性不断提高, 术中创伤切口的美观等问题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近年来微创小切口手术逐渐受到广大爱美患者的青睐。

下面简要介绍相关知识。

(1)常规切口

1.胸骨正中切口,皮肤切口位于前胸正中,约20~25cm长,并将胸骨全部劈开,术后易出现刀口液化或感染,伤口愈合差,易遗有刀疤痕及鸡胸等畸形。

2.左胸后外侧切口,此切口一般自棘突与肩胛骨后缘的中点开始向下向前绕过肩胛下角2cm,继续向前至腋前线,长约15~20cm切口,创伤大,术后伤口痛疼明显,部分术后刀口易液化或感染影响愈合。

(2)小切口

微创小切口系指手术入路切口长度6~10cm,切口位于胸部相对较隐蔽部位。

1 右胸小切口

1.1右腋下小切口:取右侧腋中线第二肋交点与腋前线第五肋间交点连线行5~9cm 切口,长度视年龄身高而定,于腋前线第四肋进胸,进胸入路肌肉损伤少。

一般用于15岁以下的儿童,小儿胸腔相对较小.

肋骨弹性好,可较安全地完成一些简单先天性心脏畸形的矫治手术,如房间隔缺损、室间隔缺损的修补.

还能够进行三房心、肺静脉异位引流、二尖瓣关闭不全修复和瓣膜置换等手术。

对合并重度肺动脉高压同时存在肺发育不良或合并肺部感染及出生<4个月的重度肺动脉高压患儿、法洛四联症肺血管发育极差等复杂先天性心脏畸形,或术前诊断不明确患儿尽量不采用此切口。

1.2右前外侧切口: 自腋窝至锁骨中线第5肋问做弧行切口,长约8~ 12cm,女性沿乳房下缘做皮肤切口,沿前锯肌与胸大肌之间切开,经第3或第4肋间进胸。

适应症同前,成人的胸廓比较大、弹性差、术野深,一般宜选用前外侧切口。

2.左腋下小切口,具体部位同右腋下小切口,只是位于左侧,用于动脉导管未闭手术治疗,止血彻底后,可不放胸腔引流管,大大减少患者的术后痛苦。

3.胸骨下段小切口

皮肤切口位于胸骨中下1/2至剑突下,切口长约7~10cm,劈胸骨中下1/2~2/3,且如显露困难必要时可向上延长开胸,相对安全。

该切口创面小、出血少,且胸廓稳定性未被完全破坏,有利于手术后呼吸功能恢复。

胸骨下段小切口适应于如房间隔缺损、室间隔缺损的修补.

还能够进行三房心、肺静脉异位引流、二尖瓣关闭不全修复和瓣膜置换等手术。

总之,小切口手术的特点是切口美观、瘾蔽、创伤小、出血少、恢复快、愈合好、畸形少、费用少等;

但是对于病情复杂患者,或肥胖及扁平胸的成年人,一定要根据病情及医生的意见慎重选择。

3. 术后处理

①对术前有明显肺动脉高压者,术后宜持续应用呼吸器至翌日晨,如术后48小时仍不能脱离呼吸器,应做气管切开取代气管内插管。

②肺动脉高压者常有术后循环不稳定,需用正性肌力药物维持血压。

③术后发生Ⅲ°房室传导阻滞者,应确保起搏效能,有些病例系传导束一过性损伤,数日内会自动恢复传导功能。

4. 手术效果

①取决于病人的病情轻重、病期早晚,以及手术的完美程度和术后处理是否得当等。

无明显肺动脉高压者,手术死亡率在2%以内

②术前已有严重的肺血管继发病变者,手术后呼吸、循环系统并发症发生率高,死亡率也明显增高,康复情况视其肺血管病变程度而定,如病变已成为不可逆转者,预后较差

3 的症状

据统计,约20%的小口径缺损可在幼儿期自行闭合。

流行病学调查表明,婴幼儿的的室间隔缺损患病率约为0.3%,而据成年人屍检资料,室间隔缺损的发现率仅为0.03%,可充分证明自行闭合这一事实。

室间隔缺损不经手术治疗,其平均寿命为25~30岁,出现艾森曼格综合征后,生命期限明显缩短。

缺损口径较小、分流量较少者,一般无明显症状。缺损较大、分流量较多者,可有发育障碍,活动后心悸、气急,反复出现肺部感染,严重时可出现呼吸窘迫和左心衰竭等症状。

当产生轻度至中度肺动脉高压、左至右分流量相应减少时,肺部感染等情况见减轻,但心悸、气急和活动受限等症状仍存在,或更形明显。

重度肺动脉高压、产生双向或反向(右至左)分流时,出现紫绀,即所谓艾森曼格综合征,体力活动和肺部感染时紫绀加重。最终发生右心衰竭。

在肺循环阻力和体循环阻力正常的情况下,左心室收缩期压力明显高于右心室,二者约呈四与一之比。室间隔缺损时,每当心室收缩期,血液通过缺损产生左至右分流。婴儿出生后头几周内,由于肺小动脉仍保持某种程度的胚胎期状态,肺血管阻力仍较高,因此左向右分流量较少,此后分流量逐渐增多。由于肺血流量增多,肺静脉和左心房的压力亦随之升高,致使肺间质内的液体增多,肺组织的顺应性降低,肺功能受损,且易招致呼吸系感染。

因此,分流量增多时,特别在婴幼儿时期,会出现呼吸窘迫。呼吸困难增加能量消耗,加以体循环血流量相应减少,因而影响全身发育。心室水平的左向右分流,使左、右心室负荷均增加。起初,随着肺血流量的增多,肺总阻力可作相应调节,因而肺动脉压力增高不明显(肺血管床正常时,肺血流量增加4倍,仍可赖肺总阻力的自身调节而保持肺动脉压力无明显改变)。继之,肺小动脉发生痉挛、收缩等反应性改变,肺血管阻力随之增加,肺动脉压力亦相应升高,肺静脉和左心房压力反见下降,肺间质水肿和肺组织顺应性相应好转,呼吸功能和呼吸系感染等可随之改善。

虽然有这种相对平衡和缓解阶段,但是肺小动脉却逐步由痉挛等功能性改变,向管壁中层肌肉肥厚、内膜增厚、管壁纤维化和管腔变细等器质性改变方面发展,使肺动脉阻力日益增高,产生严重的肺动脉高压。随着上述病理生理演变,左身中分流量由逐步减少发展成双向分流,以至最终形成右向左的反(逆)向分流,后者使体循环动脉血氧含量降低,出现口唇及指、趾端紫绀,体力活动时尤甚,即所谓艾森曼格(Eisenmenger)综合征。此时,左心室负荷减轻,而右心室负荷进一步加重。

上述病理生理演变过程的长短,视缺损口径的大小而异。大口径缺损可能在2~3岁时已出现严重的肺动脉高压,中等大缺损可能延至10岁左右,而小口径缺损上述发展较慢,可能在成年后方出现,偶见安然度过终生者。

诊断室间隔缺损,一般依据病史、心脏杂音、心电图、胸心X线摄片、超声心动图和彩色多普勒显像,即可做出判断,心导管检查和心血管造影仅在必要时作为辅加诊查措施。

心室间隔缺损的病理生理影响,主要是由于左右心室相沟通,引起血液分流,以及由此产生的一系列继发性变化。

分流量的多寡和分流方向取决于缺损口径的大小和左右心室之间的压力阶差,而后者又取决于右心室的顺应性和肺循环阻力情况。

紫绀图册体检时,缺损口径较大者,一般发育较差,较瘦小。晚期病例,可见唇、指紫绀,严重时可有仟状指(趾),以及肝脏肿大、下肢浮肿等右心衰竭表现。

分流量较大的病人,可见心前区搏动增强,该处胸壁前隆,叩诊时心浊音界扩大。

心脏听诊:在胸骨左缘第3、4肋间(依缺损所处位置的高低而异)可闻及Ⅲ~Ⅳ级全收缩期喷射性杂音,同一部位可扪及震颤。

肺动脉压升高者,在肺动脉瓣区可听到第2音亢进。有时因缺损表面被腱索、乳头肌或异常膜状物覆盖,致使杂音强度较弱,震颤亦不明显,但根据其喷射性杂音的性质,仍可加以判断。

分流量较大者,在心尖部尚可听到因流经二尖瓣瓣口血量增多而产生的舒张期隆隆样杂音。严重肺动脉高压、左右心室压力相近者,收缩期杂音减轻以至消失,而代之以响亮的肺动脉瓣区第2心音或肺动脉瓣关闭不全的舒张期杂音(GrahamSteell杂音)。

高位室间隔缺损伴有主动脉瓣脱垂、关闭不全者,除收缩期杂音外尚可听到向心尖传导的舒张期递减性杂音,由于两杂音之间的间隔时间甚短,易误为持续性杂音,测血压可见脉压增宽,并有股动脉“枪击声”等周围血管体征。

除了解室间隔缺损本身之外,同等重要的是了解是否有并发畸形,特别有无主动脉瓣脱垂、左心室流出道狭窄和动脉导管未闭等,以免因漏诊造成不良后果。

4心室间隔缺损辅助检查

心电图检查:视心室间隔缺损口径的大小和病期的早晚而异。

小口径的缺损心电图可正常。

较大的缺损,初期阶段示左心室高血压、左心室肥大;随着肺血管阻力增加和肺动脉压力升高,逐步出现左、右心室合并肥大;最终主要是右心室肥大,并可出现不全性束支传导阻滞和心肌劳损等表现。

超声心动图检查:可发现心室间隔缺损处回声中断和心室、心房和肺动脉主干扩大情况。

高位较大缺损合并主动脉瓣关闭不全者,可见舒张期瓣膜脱垂情况。

彩色多普勒检查可见经缺损处血液分流情况和并发主动脉瓣脱垂者舒张期血液倒流情况。超声检查尚有助于发现临床漏诊的并发畸形,如左心室流出道狭窄、动力导管未闭等。

近年来,二维心动超声和彩色多普勒检查已成为诊断先天性心血管畸形的主要手段,在很大程度上已可取代心导管检查和心血管造影。

胸部X线检查:小口径缺损、左向右分流量较少者,常无明显的心、肺和大血管影像改变,或仅示肺动脉段较饱满或肺血管纹理增粗。

口径较大的缺损,当肺血管阻力增加不著,呈大量左至右分流者,则示左心室和右心室扩大,如左心室特别扩大,提示可能为巨大高位缺损合并主动脉瓣关闭不全;肺动脉段膨隆,肺门和肺内血管影增粗,主动脉影相对较小。

晚期病例,肺血管阻力明显增高、肺动脉高压严重者,心影反见变小,主要示右心室增大,或合并右心房扩大,突出的表现是肺动脉段明显膨大,肺门血管影亦扩大,而肺野血管影接近正常或反较细小。

右心导管检查:测定和对比右侧心腔的血氧含量,如右心室较右心房高出1.0容积%,说明心室水平有左至右分流;

分流量较少的小口径缺损,或缺损口径虽不算小,但已有明显的肺动脉高压致使左向右分流量减少者,右室/右房血氧差常不足1.0容积%,疑有此种情况时,应加作吸氢试验,对比观察右侧心腔各处氢离子曲线出现的时间,如右室较右房明显超前出现,说明心室水平有左至右分流;严重肺动脉高压、心室水平呈双向或反向分流者,右室、右房间已无血氧差,可从同期测定的体动脉血氧饱和度不同程度的下降而加以验证。

测定右侧心腔(特别是连续测定肺动脉和右心室)压力,若右室压力明显超出肺动脉压,根据其压力曲线特征,可瓣明其合并右心室流出道或/和肺动脉瓣狭窄的情况;一般按肺动脉压与体动脉压的比值判定肺动脉压升高的程度,70%者为重度。根据肺动脉压力与心排血指数,换算出肺血管阻力,有助于手术时机的选择和手术适应证及禁忌证的判定。测算肺循环与体循环血流量及二者的比值,一般以2.0为高分流量。

心血管造影:逆行性插管至主动脉根部,加压注入造影剂,可判断是否伴有主动脉瓣脱垂(关闭不全);

导管插入左心室作造影,可判明心室间隔缺损的部位、口径以及是否合并左心室流出道狭窄等。

5心室间隔缺损可能导致的其他疾病

(一)感染性心内膜炎

在1岁以下婴儿很少见。

Corone等的一组患者中,以15~29岁的发生率最高。

一般说来,生存时间愈长,并发感染性心内膜炎的机会愈大。

根据文献统计,发生率达25%~40%。

但从抗生素和化学疗法广泛应用以来发生率大为降低,约5~6%,低到2~3.7%。

不过其患者年发生率仍为0.15%~0.3%。

(二)主动脉瓣关闭不全

室间隔缺损位于右心室流出道和室上嵴下方者,容易伴有主动脉瓣关闭不全。Nodas报告发生率为4.6%,Tatsuno报告为8.2%。造成关闭不全的原因有二:

①缺损位于主动脉瓣环的紧下方,瓣环缺乏足够的支持。高速的分流自左向右喷射时,把主动脉瓣叶拉向下方,先使其延长,再产生脱垂,形成关闭不全。如不及时修补缺损,关闭不全将逐渐加重。

②有些缺损边缘变厚,机化收缩,甚至形成纤维带,牵拉主动脉瓣,产生关闭不全。

(三)传导阻滞

膜部缺损边缘的心内膜继发性纤维化,压迫邻近传导束,产生完全性或不完全性传导阻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