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伏尔塔瓦河》的音乐背景 尼采说:“当我想以一个词来表达音乐时,我只找到了维也纳;而当我想以另一个词来表达神秘时,我只想到了布拉格。”我想布拉格的“神秘”大概是因为:被欧洲强国环绕的捷克民族就像欧陆群山中的河流,虽被山脉阻挡,却依然绕山过岭,生生不息,顽强北去。历史上,这个民族国家曾被多次入侵、分割、整合,例如被奥匈帝国和第三帝国宰制,但他们仍坚韧地秉持自己的传统和精神,不屈不挠。1968年春天,苏军的坦克开进了布拉格的大街小巷,捷克再次被侵略了,当苏联军队开进了布拉格时,电台里正在播放一首曲子。守卫电台的捷克士兵要求把曲子播完,但苏联人不答应,于是电台大门口立即爆发了枪战。这首曲子就是捷克民族音乐家斯美塔那杰出的交响诗《我的祖国》的第二乐章《伏尔塔瓦河》。也因此,《伏尔塔瓦河》不仅给我以神秘感,更给我一种崇高感。交响诗《我的祖国》是斯美塔那的代表作,创作于1874-1879年间,在音乐史上有着很高的地位,历来被认为是捷克民族交响音乐的起点。作品中充满了爱国的热情,乐曲结构宏伟绚丽,音乐形象富有诗意。 斯美塔那是在丧失了听力后用心灵谱写这组作品的,并在每个乐章都加上了标题和内容的说明。《我的祖国·伏尔塔瓦河》首演时,斯梅塔那坐在听众席上,他听不见自己描绘的这条母亲河的涛声,但他能看到周围的人们激动的神情,能看到他们眼角晶莹的泪光。当所有的人都站起来向他欢呼时,他的视野里一片模糊。他闭上眼睛,听不见人们的鼓掌和喝彩,心里一片宁静。这是经历了大悲大喜之后的宁静,他知道,他在沉寂中倾吐的爱和激情,他的同胞们听懂了,也感动了。对一个音乐家来说,还有什么比这更令人欣慰呢?作品共分六个乐章:第一乐章《维谢格拉德》描写古代捷克的光荣历史,第二乐章《伏尔塔瓦河》描写纵贯捷克的伏尔塔瓦河的风光,第三乐章《萨尔卡》描写民间传说中的女英雄,第四乐章《捷克的田野和森 林》生动描写了祖国的自然风光,第五乐章《塔波尔》和第六乐章《布兰尼克山》描写了人民与异族压迫者的斗争。六个乐章都可以单独进行演奏,其中最著名的就是完成于1874年12月8日的第二乐章《伏尔塔瓦河》。乐曲中所描写的伏尔塔瓦河由南向北纵贯美丽富饶的国土,这条河是捷克民族的摇篮,给布拉格增添了不少迷人和神秘的色彩,也给了捷克人生命和骄傲。(二)《伏尔塔瓦河》的音乐读解斯美塔那在解说中写到:“伏尔塔瓦河有两个源头——流过寒风呼啸的森林两条小溪,一条清凉,一条温和。这两条溪水汇合成一道洪流,冲着卵石哗哗作响,映着阳光闪耀光芒。它在森林中梭巡,聆听猎号的回音;它穿过庄稼地,饱览丰盛的收获。在它两岸,传出乡村婚礼的欢乐声,月光下,水仙女唱着迷人的歌在浪尖上嬉戏。在近旁荒野的悬崖上,保留着昔日光荣和功勋记忆的那些城堡废墟,谛听着它的波浪喧哗。顺着圣约翰峡谷,伏尔塔瓦河奔泻而下,冲击着。岩峭壁,发出轰然巨响,而后河水更广阔地奔向布拉格,流经古老的维谢格拉德,显出它全部的瑰丽和庄严。伏尔塔瓦河继续滚滚向前,最后同易北河的巨流汇合并逐渐消失在远方。”这样细致而诗意的解说在西方音乐家的作品中是很少见的,这也给了象我这样只是喜欢音乐却不甚懂音乐的人走进这首乐曲、进而喜爱这首乐曲一个最好的路标。斯美塔那在这首作品中放弃了传统音乐所要求的单一主题的原则,而代之以情节性连续发展的手法——他采用近似回旋曲的形式,以象征坚韧不屈的民族精神的伏尔塔瓦河形象作为乐曲的基本主题,并通过它把穿插其中、徐徐呈现的许多生活画面加以贯串统一。在这首交响诗中,描绘的因素起着很大的作用,为此,作曲家甚至在总谱上例外地写下许多文字的说明。乐曲的旋律线和结构是:引子:(两个源头)- A:(沃尔塔瓦河)-B:(森林狩猎)-C:(乡村婚礼)-D:(水仙女之舞)-A1:(主题再现)-E:(圣约翰峡谷)-A2:(宽阔的沃尔塔瓦河)-尾声:(流入易北河)乐曲开始时是长笛独奏的悠缓旋律,这就是乐谱上写明的“伏尔塔瓦河的第一个源头”。这里的配器非常简洁:没有低音,没有和弦,也没有伴奏,只有长笛的明亮而清丽的音色、竖琴的泛音荡起的轻快的潺潺水声,然后小提琴的拨弦,像是小溪的微波溅出的浪花在阳光下闪闪发光似的。接着,“伏尔塔瓦河的第二个源头”也结合进来了:这是从长笛主题引伸出来的新旋律,用单簧管较为温暖的音色陈述——两个水源的汇合,给人一种更加宽阔有力的印象。用长笛和单簧管(各分成两个声部)的波浪音型的轮番交替组成的这段引子,呈现出的完全是一幅柔和纯净的水彩画面。随后,由弦乐器加强的波浪音型转而充当音乐的背景,又即时从小提琴和双簧管声部宽广而自由地升起了《伏尔塔瓦河》著名的大河主题的如歌旋律;这支旋律从引子的旋律型中自然引出,只是这时的乐队配器较前厚实,它明确地强调这已经是波涛翻滚的大河了。这支朴素的抒情旋律充满一种迷人的诗意和优美,既能听出为人熟悉的感情真挚的捷克民歌旋律,又能感觉到它的个别音调具有史诗般宽广的咏唱特点。 乐曲的这一基本主题以大小调交替出现的方式在全乐队中反复呈示之后,便是“林中狩猎”的场面,不断传出狩猎的欢乐号声(法国号和小号)以强调明朗的大调色彩,并没有具体描写狩猎的场面,主要表现的是大河主题那强有力的音乐形象,描绘出正午时分伏尔塔瓦河在崇山峻岭中自由翻腾的景象。河流一刻不停地在奔跑,转瞬间,密林逝去,猎号声也在河水的喧嚣声中悄然消失。这时已是夏日黄昏,大河穿越田畴,岸边即时传来波尔卡舞曲节奏明快的乐声,描绘出“乡村婚礼”的欢乐舞蹈场面,这纯朴、明朗、典雅、活泼的动机,显然是从伏尔塔瓦河主题乐句的结尾引伸出来的。这舞蹈动机开始时音响深沉,仿佛从远处传来,后来越发明朗、响亮,但流淌的河水很快地就把喧闹的村庄抛在后面,舞曲的回声也逐渐消散了。单簧管和小提琴,由弱渐强,又由强渐弱,给人一种由远而近,又由近而远去的感觉。随着两岸景物的推移,夜幕降临了,音乐开始弥漫着迷幻的色彩:长笛和单簧管在低音区上下飞跃,还有竖琴乐句的穿插,这里既描绘出河水的流动,又像是“水仙女的舞蹈”,而在这有点阴暗的背景上,弦乐器合奏的和弦乐句,似表现出银白的朦胧月色,又很像水仙女的歌唱。小提琴在高声区加弱音器演奏,长笛象荡漾的水波和仙女的舞姿,色彩朦胧而神秘。接下来伏尔塔瓦河主题重又展示它那宽广的叙述,但这时它已接近“圣约翰峡谷”。这段音乐是全曲戏剧性的高潮,沃尔塔瓦河经过险峻的峡谷时,与拦路的山崖峻岭顽强地搏斗,象征着捷克人民不畏强暴、勇敢战斗直至胜利的精神。乐队全奏、铜管乐、打击乐突出,力度加强,情绪紧张,主题的进行开始发生明显的变化,音乐的色彩变得阴暗而严峻,颇具美学深意:有时显出惊慌和不安,有时则是沉重的冲击、紧张的搏斗和威力的显示。这时铜管乐器第一次得到了用武之地,几乎始终不断的定音感也大大加强了声势,乐队的音响不断在增涨,掀起的浪头越来越高,伏尔塔瓦河在峡谷中为冲开自己的通路,勾勒出一幅惊心动魄的画面,达到了戏剧性的高潮。越过湍滩和隘口,伏尔塔瓦河映着初升的太阳,变得更加波澜壮阔,自由奔涌,主题用大调和乐队全奏来进行演奏,尤其具有胜利的风貌。最后,这是沃尔塔瓦河冲出峡谷、重新奔腾,更加波澜壮阔的形象。它来到了布拉格,来到了象征光荣历史传统的维谢格位德古城堡。乐曲主题变成了(E大调),它充满着胜利的喜悦和自豪,汇入到宽广的易北河。这再次表现了捷克民族的伟大坚强和必将取得最后胜利的民族自信!这时,出现了在第一交响诗中已经表现过的维谢格拉德主题的史诗动机,在大调中以凯旋进行曲的面貌出现,河水波滔滚滚地向前流去,然后逐渐消失在遥远的远方。末了,乐曲以维谢格拉德主题的两个威严的和弦作为结束。(三)关于《伏尔塔瓦河》的版本 这部作品的最佳CD版本应该是捷克指挥大师库贝利克指挥波士顿交响乐团版(DG 429183-2)。库贝利克(1914-1996),捷克杰出的音乐家,气宇非凡,修养深厚,是20世纪著名的指挥大师之一。库贝利克敏锐的音乐感受力,清晰明快、自然稳健的风格特征,再加上波士顿交响乐团弦乐优美无比的演奏,铜管辉煌宏大,充满了壮丽坚强的气息和激动人心的理想境界,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从而成为世人爱不释手的经典唱片。库贝利克另外一张CD也极为出色:这是1990年库贝利克在“二战”后重返阔别了42年的祖国,指挥捷克爱乐乐团,在“布拉格之春”音乐节开幕式上演奏的《我的祖国》的现场录音。早在1936年,年仅24岁的库贝利克就已是捷克爱乐乐团的指挥了,但后因拒绝与纳粹德国合作而倍受刁难。在1948年又被迫离开祖国,客迹欧美。当他再度回国时已是78岁高龄,他一生中多半岁月都远离祖国,其爱国思乡之情深刻地表现此次演奏中。这个录音也很杰出,充满着强烈的爱国热情,却又不使感情放纵,热烈过火。《伏尔塔瓦河》优美得象一场梦境,在迷蒙徐缓的月色夜影过后,当河流经过维谢格拉德城堡时转成一首庄严肃穆的颂歌,整体的艺术掌控既生动有力,又从容有度,没有作表面化的情绪宣泄的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