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4门礼炮鸣 28 响 当鲜艳的五星红旗第一次在天安门广场冉冉升起时,广场上30万人一齐脱帽肃立,抬头瞻仰五星红旗。 这时,大地震动,炮群长啸,齐鸣28响。礼炮声如同报春的惊雷,在天宇间回响激荡,震动着每一个人的心,把开国大典上伟大、庄严、团结的气氛进一步椎向了高潮。开国大典的礼炮队来自一支英雄的部队。 1949年8月1日,聂荣臻代表中央军委,把第一面八一军旗授给了他们。国外一些国家在举行庆典活动时,一般都鸣礼炮21响,就是最并空型高的礼仪。开国大典为何要鸣28响呢? 原来,54门大炮表示当时统计的我国有54个民族,28响礼炮表示中国共产党从1921年成立起,领导全国人民,经历了28年的奋斗,才使国家独立,人民翻身当家做主,才迎来了1949年10月1日下午的开国大典。从此咱们的祖国不断繁荣兴旺,人民过上幸福的生活。 这是毛泽东首先提出来的。在政协一届会议上,一位代表提出质疑:“在国外,最高礼仪是21响,我们为什么要鸣28响呢?”当时没有人回应。 会议休息时,毛泽东见到负责开国大典筹备工作的华北军区作训处长唐永剑话题很快进入开国大典的礼炮鸣放问题,毛泽东问小唐:“你说,放28响有没有道理呢?” 唐永健是个文采横溢、学识渊博的才子,他一下就明白了毛泽东的用意,马上说:“主席,我起草一个关于礼炮28响的说明吧。” 毛泽东微笑着绝猜默允了。很快,简明扼要的28响说明报告递上来了,中国共产党从1921年横空出世到1949年,刚刚28年。28响礼炮就是28年党史的赞礼,这不是极有道理吗?毛泽东看到这份报告后,在上面用铅笔签上了自己的名字。 开国大典上,礼炮队由108尊山炮组成,分为两组,一组装填,一组发射,轮流作业,以缩短每响之间的间隔时间。所以,人们习惯上仍称54尊礼炮。 108尊礼炮一字形摆开,背倚天安门广场,靠在一截古墙边,位置在前门附近。两分半钟之内,28响无头空炮全部送入空中。 鸣礼炮时,站在观礼台上的华北军区文工团团长刘佳与身边的几位代表兴致勃勃地数着礼炮。40年后他说,不够28响,有时两发之间的距离很远,有漏响的。 负责组织礼炮工作的特种兵司令员高存信说,决不可能漏响,瞎炮肯定有,但不可能两发炮弹一起哑巴。 建国之后,在开国大典上鸣放过的山炮大部分销毁,有两尊被收藏到中国革命博物馆作为陈列的文物了。 1949年7月的一天,在华北军区特种兵司令部。司令员高存信向作战科长许欣之.副科长韩怀志布置任务:组建我军第一支礼炮队为开国大典鸣放礼炮。许欣之为礼炮队指挥,负责组建.训练.鸣放的任务(高存信后来在他的回忆录中记载了这段历史)。 接受任务后,根据要求在驻京各部队中选调54门山炮,组成礼炮队。炮长均由连.营干部担任,炮手均由班排干部担任。在先农坛体育场开始了艰苦严格的训练。按照要求,礼炮28响必须与升国旗.奏国歌同步,共2分零5秒的时间以间隔4秒等速射鸣放。为了这个目标,在炎炎烈日下官兵们练肿了胳膊喊哑了嗓子,按时要求完成了任务。 共和国第一支礼炮队首次执行鸣礼炮任务是在9月21日晚7时。许欣之率领参谋复新及礼炮队进入中南海。9门礼炮在中南海边上一字排开,面向东,为在怀仁堂内召开的首届全国政治协商会议开幕式鸣放礼炮。 10月1日凌晨,为在开国大典执行任务,礼炮队开赴天安门,在现公安部门前,54门礼炮炮口冲南,向东一字排开。按照炮兵作战指挥原则,正职在前方指挥所,副职负责后方阵地。当年的礼炮指挥所就设在天安门东侧的三座门下,与天安门阅兵指挥部有直通电话,许欣之就在此接受天安门阅兵指挥部的命令。 庄严神圣的时刻终于到了!毛主席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亏告府成立了!”随着话筒里阅兵指挥部的命令,许欣之挥动红旗向阵地下达“放!”的命令,礼炮齐鸣。28响与升国旗奏国歌同时开始同时结束。礼炮队圆满完成了这一历史性任务。 开国大典第二天,党和国家领导人在北京饭店宴请出席开国大典的各方面人士。包括各受阅部队指挥员。许欣之受邀参加了宴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