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姓”、“氏”知识
“姓”与“氏”先说“姓”再说“氏”
一、姓:
“姓”古代标志氏族血缘关系的符号。如上古唐代姚姓,虞代妫姓,夏代姒姓,商代子姓,周代姬姓,齐国姜姓,秦国嬴姓之类。
”姓”所用字多带“女”旁,故学者认为可能起源于母系时期。古人同姓不婚,女子必称姓,如蔡姬、齐姜,与男子称氏不同。
《通志·氏族略·序》:“三代之前姓、氏分而为二团薯卖,男子称氏,妇人称姓。……姓所以别婚姻,故有同姓、异姓、庶姓之别。”至秦、汉以下,姓、氏混而为一。
二、氏
“氏”或称族。古代标志家族血缘关系的称号。
《左传·隐公八年>:“天子建德,因生以赐姓,昨之士而命之氏。诸侯以字为谥,因以为族。
”孔颖达疏:“氏、族一也,所从言之异耳。”只有士以上阶层才有氏,男子必称其氏,与女子称姓有别。
(三)、姓氏
姓、氏的合称。《左传·隐公八年》:“天子建德,因生以赐姓,胙之土而命之氏。”姓来自母系制度的遗存,不能改变,同姓不能为婚;氏则是家族的标志,或以祖父之字为氏,或以封地、职官、居处等为氏,在一定情况下可改变。先秦男子一般称氏,女子一般称姓手顷,被奴役者则无姓氏。秦、汉以后,姓、氏混而为一。
四、姓族
姓族有名望的士族,享有较高的社会地位和政治特权。
《后汉书·朱晖传附朱穆传》:“臣闻汉家旧典,置侍中常侍各一人,省尚书事;黄门侍郎一人,传发书奏,皆用姓族。
”李贤注:“引用士人有族望者。”氏族志 书名。亦称《大唐氏族志》或《贞观氏族志》。唐高士廉、韦挺、岑文本、令狐德棻等撰。一百卷,一作一百三十卷。书成于贞观十二年(638)。为记录唐初贵族姓氏渊源与门第的谱牒。初撰时仍沿旧时门阀之见,推山东崔氏为一等。后太宗确定以“今日官爵高下作等级”,乃改以皇族李氏为一等,崔氏降为三等。全书凡载二百九十三姓、一千六百五十一家,共分九等。原书至南宋已无传本。现仅存敦煌卷子残塌逗本原文四十余行,藏于北京图书馆。北平图书馆馆刊第六卷第六号许国霖《敦煌杂录》载有此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