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高温或工作环境炎热作用于机体易导致皮肤及全身性疾病的发生,如痱子、火激红斑、夏季皮炎等。
痱子也称为辩春衡粟粒疹、汗疹,是由于在温热环境中汗液分泌多而排出障碍所形成的皮肤病。
本病的发生与气候有密切关系,温暖潮湿地区及夏季多见。在我国南方较多见。此外本病与职业也有关,如多见于炼钢工人和铸造工人等。此病还见于部分产妇及婴儿。
(1)病因。由于环境中气温高,湿度大,造成出汗过多,不易蒸发,汗液使表皮角质层浸渍,致使汗腺导管口闭塞,导管内汗液潴留,压力增高导管破裂,汗液渗入周围组织,引起刺激和炎症,发生汗孔口处的小疱和丘疹。此外皮肤表面温暖湿润可促进表皮葡萄球菌的繁殖,葡萄球菌可堵塞汗孔或沿汗管感染,形成痱子。
(2)临床表现。根据汗腺导管堵塞部位的深浅及疱液内容物,临床上将痱子分为以下几种类型。
①晶形粟粒疹。又称白痱,是汗液于角质层内或角质层下溢出而致。常见携做于高热并有大量出汗,长期卧床,过度衰弱的患者。表现为躯干及颈部较密集的针头至粟粒大小的薄壁小疱,内容清亮,基底无红晕,易被擦破。无自觉症状。数日内水疱破裂或干涸而愈。
②红色粟粒疹。汗液于表皮内较深处溢出而致。夏季多见,多急性发病,好发于手背、颈、躯干、乳房下、腋下及其他皮肤皱褶处。
小儿则常见于头面、躯干、臀部等处。为簇集的针头至粟粒大小的红色丘疹及丘疱疹,伴轻度刺痒及烧灼感,多在一周内消退,留少许脱屑。
③脓疱性粟粒疹。又称脓痱。表现为皱褶处如乳房下、颈、阴部的密集小浅表脓疱,与毛囊无关。疱液内常无菌,或为非致病球菌。
④深部粟粒疹。汗管在真皮上层特别是在真皮—表皮交界处破裂,形成密集的皮色小水疱,内容清亮,不易擦破,出汗时增大,不出汗时缩小。不发生于面部和掌跖,面部可有代偿性出汗增加,常见于严重和反复发生红色粟粒疹的患者。皮疹广泛时可造成热带森竖性汗闭性衰弱或热衰竭。患者可出现无力、困倦、眩晕、头痛等全身症状。
(3)预防及治疗。应加强室内通风散热,穿衣应宽松,小儿及患者应勤换衣服,清洗后扑粉。
局部用清水洗净后外扑痱子粉,也可用炉甘石洗剂等外涂。脓痱可用1%氯霉素酊或其他抗生素药膏,严重时可口服或肌内注射抗生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