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杀功臣、、、你吓到我了。
刘邦不杀张良
众所周知,刘邦晚年变得爱猜忌、多疑,不再信任当时一同征战沙场的功臣将领们,唯恐异己叛变,于是有众多功臣诸侯纷纷被害,韩信被杀,萧何入狱,那么身为汉初三杰之首的张良下场如何,有没有被高祖所杀呢?
汉初三杰之张良
对于张良之死,通常有两个说法,一是安享晚年,居官善终;还有一个说法是功成身退,隐于山林。
张良为人深明大义,了解刘邦的心思,在高祖登基后,便选择了明哲保身的从政之路。张良为人聪明,懂得察言观色,天下初定后便假借自己身体羸弱之名极少出门参政,随着汉高祖政权逐渐稳固,张良便从师者退居宾客,对天下大事极少出谋划策,不左右刘邦的决策,保持着可有可无的角色与时进时退的姿态。在刘邦斩除异姓王的过程以及皇室斗争中都极少参与,尽量避免被卷入其中,也使自己没有给刘邦带来威胁感,免于被诛杀的下场。
张良在刘邦有意换太子时,考虑到天下未稳,各项制度尚未完善,如若发生此事则下场很严重,于是答应帮吕后出谋划策保住了太子之位,也正因此赢得了吕后对他的敬重。
有传言称张良协助刘邦平定天下后,便功成身退,追寻其道教先师,隐居于通城一风景秀丽的黄袍山隐居下来,该山甚至以其师命名为张师山。张良还在此修建道观,创办书院收学生,从此不闻天下政事,安生于此。
刘邦为什么不杀张良
网上有人问刘邦为什么杀张良,毕竟刘邦在登基后杀了不少有功之人。自古帝王,都有战国勾践那样兔死狗烹的行为,一旦国家巩固了,就会猜忌身边的功臣,想方设法除掉,以绝后患。其实历史上张良的善终的,与其说刘邦为什么杀张良不如说刘邦为什么不杀张良来的贴切。
刘邦与张良
张良是一代谋圣,以他的智谋怎么会看不出刘邦的心思。他知道刘邦坐在皇位上一直不安心,总觉得要铲除掉那些威胁汉室江山的人,所以认为应尽早离开,就像战国的范蠡一样。张良向来身子弱,经常生病,早在刘邦入关后,他就因为生病经常不出门,后来刘邦的江山趋于稳定了,他也就渐渐隐退了。除了参与刘邦想废立太子一事外,基本上远离政治核心,在刘邦铲除异性王时也几乎不参与。
刘邦封给张良的食邑是齐国的三万户,张良推辞了,只要了第一次见到刘邦的留地就离开了。他说:“秦灭了韩国后,自己就成为平民,现在作为一个平民能够受封为侯并得到万户的食邑,已经很知足了。现在国家日渐稳定,朝中事有人谋划,为韩国报仇和封侯的愿望也实现了,此生足矣。”据说张良到张师山附近的黄袍山过着隐居的生活,偶尔也会授课,也有说他去修道了。
刘邦没有杀张良,一方面是张良自身的因素,他看清形势,能够及时隐退,不贪恋权位,协助刘邦夺得江山的主要目的也是为了给韩国报仇和推翻暴政;另一方面也是因为刘邦信任张良,数次得到张良的救助,况且张良没有异性王的兵权,在朝中也没有实际的权力。
刘邦杀了哪些功臣
高处不胜寒,刘邦也不例外,刘邦打下江山称帝时已经年逾五十,老年的刘邦变得爱猜忌、多疑,甚至不再信任当年一同南征北战的功臣将领们,尤其是不放心异姓的诸侯,于是有众多功将纷纷被刘邦杀害。
刘邦影视剧照
刘邦上位后,便开始杀害项羽旧部归降于他的将士,臧荼恐慌下起兵造反,成了首位牺牲的功臣。
第二年,韩信被小人告以造反之罪名贬官入狱,5年后,皇后仍旧心中不甚惶恐,遂将其骗至长乐宫杀害,且惨遭株连满门抄斩。
此后,刘邦不断残害功臣贤将,唯恐其部下为异己叛变,令朝中人心惶惶,当年为其开国打天下的将士们四下寻活路,韩王信生怕自己也难保生命,索性投降于匈奴求一活路,谁知最终还是难逃一死。
同样因恐惧降于匈奴的还有汉高祖的老乡卢绾,二人患难与共,在刘邦逃亡时便陪同他直至称帝,受封为燕王后也是不堪惶恐被逼无奈,最后也是同样下场被杀害。
最令人心寒的是彭越,他在陈豨反叛时未听其相劝一同造反而是继续忠于刘,刘邦听闻此事后非但毫无感激之心,却将其剁为肉酱分给群臣使用,更令人毛骨悚然。
此事一出,英布深知自己也难以幸免,于是一了百了起兵造反,结果刘邦御驾亲征将其平定。
正是如此,在汉朝建立后,短短几年时间里,当初生死追随在刘邦身旁征战的功臣纷纷死在他的手下。
刘邦是什么样的人
刘邦是汉朝基业的缔造者,与项羽的争霸战争历来都被人们评论,能在群雄逐鹿中得到天下,必然有他的本事。关于刘邦这个人,历来都有很多看法,褒贬不一,无赖也好,英雄也罢,这都体现在他的言行中,事实上我们也无法用单纯的好坏来评价一个建立稳定统一王朝的人。
刘邦雕像
刘邦的性格中带有流氓之气不可否认,司马迁在《史记》中也毫不避讳。他是农民出身,缺少足够的文化素养,不喜欢从事生产,早年生活得像个混混,嗜酒好色,也被刘太公嫌弃。刘邦也是个奸诈滑头的人,在与项羽争夺后期,被项羽指派的弓弩手射中了胸,却大喊脚趾被射中,迷惑项羽。刘邦也曾为求自保,数次踢下在马车上的儿女。
不过,刘邦身上也有游侠之气和王者风范。他为人豪爽宽仁,经常在外结交好友,释放了在押犯人,还很宽心地与人喝酒,得到了几位跟随者,在入关后与百姓约法三章,且没有杀已经投降的子婴。刘邦年轻时没有作为,不过很有志向,当他看到秦始皇出巡排场时就感叹这就是大丈夫的样子。作为一个政治人物,刘邦身上也具备谋略,在政治上有长远的视野,能够洞察人心,同时也具备制订战略的军事能力。
刘邦最为出众的当属用人了,凭借着强大的包容心和拉拢人心的能力集结了众多优秀的人才,其中有投降的,有秦人,有几次易主的,有背叛过自己的人。刘邦能看到他们的长处,让他们尽情发挥。
刘邦典故
刘邦作为一个从基层走出来的皇帝,在谋天下的过程中经历了很多的事,从而得出了不少典故。这些典故也是一些成语的出处,如约法三章、高阳酒徒、韩信将兵,多多益善、一败涂地、一决雌雄,现在人们也经常会引用这些成语。
刘邦典故约法三章
“人为刀俎,我为鱼肉”和“项庄舞剑,意在沛公”这两个典故均出自鸿门宴的故事中。秦末公元前208年,正值楚汉对峙时期,项羽带着四十万的兵马向咸阳方向进发,受到刘邦手下的阻拦,于是就驻扎在鸿门,范增就进言杀了刘邦,并谋划了一番。刘邦应邀到鸿门赴宴,宴会中,范增派了项庄舞剑,表面上是来助酒兴,其实就是来刘邦的。这时候项伯也来舞剑,并时时维护刘邦。张良找来了樊哙,就以上厕所的理由离开宴会跟樊哙商量出逃的办法,樊哙就说:“现在对方是砧板上的刀,我们就是鱼肉,要怎么逃?”不过刘邦最终还是逃走了。
“明修栈道,暗渡陈仓”的典故同样发生在楚汉相争时期,刘邦率先进驻了咸阳,但是项羽势力大,他就出让了咸阳,驻扎到汉中。章邯军队在汉中附近,为了避免章邯进犯,放松项羽的警惕,刘邦听从张良的计谋,把进出的栈道烧毁了,并在汉中养精蓄锐。后来刘邦派韩信攻打项羽,韩信少部分兵马假装修建栈道,章邯和项羽也看到就放松了戒备,殊不知主力兵马走小道到达陈仓。韩信就这样轻松占领了咸阳和关中。
从数量上来讲,刘邦确实是“没杀几个功臣”的,从质量上来讲,却是非常“高效”。
高祖七年(前200年),燕王臧荼因谋反被诛杀;
高祖十一年(前196年),梁王彭越因被告发谋反,被诛灭三族;
高祖十一年(前196年),屡被降职的淮阴侯韩信因“谋反”为吕后、萧何设计诛杀;
高祖十一年(前196年),淮南王英布因谋反被诛杀;
高祖十一年(前196年),韩王信也是因谋反被将军柴武斩杀在参合城;
高祖十二年(前195年),代相陈豨因谋反被樊哙军所杀。
其中,韩信、英布、彭越被称作为汉初三将,韩信还是汉初三杰之一,臧荼是项羽分封天下的诸侯之一,韩王信是韩襄王的庶出孙子,陈豨曾经是韩信的部将,他们都曾经跟随刘邦征战天下,并立下不小的功劳,于刘姓汉王朝江山的建立来说,是举足轻重的功臣。
另外地,刘邦对萧何也曾起过疑心,这位汉初三杰之一只能是以自污声名的方式来缓解自身危机,就在临死前刘邦还想把在鸿门宴上拉了自己一把的连襟樊哙给做掉,幸亏了陈平的保护才幸免于难,还是张良见机得早,适时地隐退了。
这样看来,“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敌国破,谋臣亡”这个历史定律,在任何时候都是很有市场的。
那么是不是就此可以认为刘邦嗜杀、屠戮功臣呢?这要从更深的政治层面去了解。
高祖三年(前204年),刘邦被项羽军队围困在荥阳,谋士郦食其出主意说,封立六国后人,必然能够得到援助。张良却是认为这是一个很“馊”的馊主意,各国有了主子,各为其主下,谁还愿意给刘邦卖命呢?
再回过头来,刘邦杀的这些功臣的另外一重身份,英布、彭越、韩王信、臧荼都是异姓诸侯王,韩信也曾经做过齐王、楚王,陈豨在代地也是说一不二的人物,而且地,大多数还是刘邦称帝前分封的。
先前诸侯并列的时代早已逝去,新的时代自然有新的玩法,新的游戏规则。刘邦想要实行中央集权,将天下权利牢牢掌握在手中,这些障碍都必须是清除掉的。
另外地,这些“异姓王”们本身就是很不安分的。
臧荼、韩王信、英布、陈豨是真正谋反、反叛了的,韩信也是想着要“谋反”的,也就只有彭越是被冤枉的。
既然是有了“异心”,而且还是表现出来了,并且影响到了统治,危害到了最高皇权,自然是要不余余力地剪除的。
当然,刘邦心中还是有着小算盘的,当这些难以掌控的异姓王让了路,他自以为“绝对信任”的刘氏子孙们就可以上位了。令得他始料不及的是,同姓诸侯王们也并不是那么可靠的。
答疑人:今日头条年度历史自媒《夜狼文史工作室》特约撰稿人 :菊花茶
菊花茶,本名郑良,网名菊花茶163,天涯新浪论坛知名历史作家,资深三国控。曾发表过《华山论剑》、《历史原来是这样的》、《三国往事越千年之建安十三年》、《快意恩仇的人生》、《祸起萧墙》等文集。
这个问题很简单,因为后人对于诸侯王和功臣之间的区别了解不多,总是拿着自己时代的标准去看待历史上的事件,所以就把这个事儿等同了。
即使到今天,仍然有人认为汉高祖杀韩信与明太祖杀戮功臣是一回事,其实是错误的。
我们先看看一般人理解的汉高祖的“功臣”都有哪些,应该分为两拨人:
1,诸侯王,比如齐王韩信、韩王韩信、梁王彭越、淮南王英布、赵王张耳等等,有7、8个;
2,列侯,比如萧何、张良、周勃、樊哙、灌婴等等,有145个。
后面这群列侯其实是没有疑议的,就是汉高祖的功臣,杀了两个,一个是代相陈豨,这是汉高祖亲封的列侯,另一个就是由楚王贬为淮阴侯的韩信。
前一个是谋反,后一个也是谋反。
而前面这一群诸侯王,实际上,刘邦的帝位都是他们推举的,所以本质上讲,他们的王位不是刘邦给的,刘邦的帝位是他们给的。
所谓的君臣关系,是推举之后的效忠。
这种关系肯定是不牢靠的,既然能推你上去,当然也就能把你的子孙拉下来,所以刘邦一直都在做腾笼换鸟的工作,诸侯国还是那些,但是国王一一换上刘氏的人。
而这些诸侯王,在楚汉战争中,多数已经是刘邦的同盟者,而不是下属臣子,哪怕是韩信,在做汉国的左丞相时当然是汉臣,但是自立为齐王,派使者请求刘邦承认的时候,已经是和刘邦平起平坐的“王”了,当然不能算作臣子。
再度成为“臣子”,也已经是在定陶,诸侯王联名推举刘邦登基皇帝位之后的事儿。
所以,刘邦杀戮的诸侯王们,真心算不上他的功臣,只能说是翻脸杀掉了一群同盟者和潜在的反对者。
而朱元璋的杀戮功臣则不同,胡惟庸案、蓝玉案牵连被杀的公侯伯子男们,全都是朱元璋的臣下,他们的封爵也不存在裂土建国的情况,纯粹是朱元璋为了排除异己和自己的权力恐惧症而痛下杀手,比如李善长等人,肯定不是谋反者。
(1)刘邦辈分最高作为中国历史上第三位皇帝,刘邦的前任并没有屠杀功臣的先例,所以作为封建社会杀功臣的始作俑者,被人惯性提及并不冤枉。换言之,在杀功臣的帝王中,刘邦辈分最高,是开山祖师爷!
(2)杀的人名气太大被刘邦杀的功臣并不多,但名气太大,尤其是韩信,被称作“兵仙”,是中国历史上最杰出的军事天才,也是兵家四势中兵权谋的大家,加上钻裤裆,萧何追韩信等家喻户晓传奇经历的加持,韩信的名气直追刘邦,这样的人才并无反心却惨遭屠戮,而且是惨死在刘邦女人的手里,怨气太大。
(3)刘邦才能低下形象不佳与后世的刘秀李世民朱元璋等人相比,刘邦的才能较为平庸,尤其是军事才能,不值一提,韩信英布彭越都比他强,这样的人做了老大都会引起非议,更不要说坐稳天下屠戮功臣,加之刘邦早年“不事生产”,大龄剩男,耍无赖偷桃子等负面形象,加剧了后人对他屠戮功臣的恶感,如果刘邦如项羽那么英雄盖世,自然不会有这么多争议。
(4)假借女人之手韩信并非死在刘邦手里,而是被吕后带着一帮女人捅死在长乐宫,刘邦本已经放过彭越,结果被吕后半途匡回来剁成肉酱,英布避无可避不能不反,三位功臣的死多少都与吕后关联在一起,男人的事情男人解决,借女人的手杀一起打天下的兄弟,为后人所不齿!
我是历史达人日慕乡关,欢迎关注!
中国历代开国帝王之中,汉高祖刘邦的名声不好,遭骂不少;历史演义中常把其塑造成小人得志之嘴脸。原因可能有以下几点:1、游手好闲、好酒及色。2、弃父抛儿女。3、卸磨杀驴,诛杀功臣。
其实,细读刘邦,会发现他并没有那么不堪;历史对其有刻意矮化之嫌,实有不公。
首先,诛杀功臣这个事,最有名的莫过于韩信、彭越之死了。刘邦确有忌惮怀疑韩、彭二人之心;但抓了韩信,也只不过把他从楚王降为淮阴侯,并没杀他!抓了彭越,也只是把他贬为平民,流放蜀地,并没有杀他!韩、彭二人之死,实在是吕后之力。韩信死于吕后、萧何二人阴谋的算计,当时刘邦在外平叛。彭越是在被流放的半路上,倒霉催似的碰巧遇见了吕后,被其哄骗带回去设计弄死了。当然,被冤枉的功臣还有和刘邦同年同月同日生的燕王卢绾。刘邦让其回长安述职,并解释有无谋反之事,他害怕而逃到了匈奴,并老死于匈奴;卢绾死在刘邦之后。至于英布、陈豨臧荼、韩王信等,有造反之实,死得其所。而一向与刘邦不和的雍齿被封候;豁免并升迁、教唆韩信反叛的辩士蒯通则显示出了刘邦大度的一面。
再来多说一说刘邦其它被世人误解的地方。关于刘邦的“弃父抛儿女”,其实应该区别客观来看待;如纯粹以感性来评论,难免会得出有失公允的结论。楚汉荥阳对峙时,项羽欲烹刘邦之父以迫其退兵,刘邦说:我们早已结为兄弟,我父即你父,如果要烹你父亲,则幸分我一杯羹!”。项羽听罢,无奈放弃要胁。此事件,从感性来说,刘邦冷血无情;如果稍微理智点来看,这是一场政治的谈判,智慧的对决。刘邦看穿了项羽的威胁目的,看透了项羽的人性弱点。这么一句话,从结果来看,在军事战略上立于不屈之地,让项羽有所忌惮,反而保全了其父亲的性命。试想一下,如果刘邦真的退兵投降,连一个放羊娃都容不下的项羽会放过刘邦一家子吗?那他爹可真的要被煮了!
彭城大战,刘邦战败逃跑。项羽追兵甚急,刘邦几次把自己的儿女(鲁元公主和汉惠帝)踹抛下车。这是有名的刘邦“抛儿弃女”典故。首先这个故事的真实性都很值得怀疑:飞驰逃命的马车上,六七岁的小孩被一脚踹下车,竟然没摔死或者摔成脑震荡,而且还几次三番的被踹下去,这俩孩子可真是命大!“好司机”夏侯婴竟然几次三番的又停下车,把俩孩子捡起来,重装上车,项羽的追兵依然没追上!这故事明显脑洞太大,漏洞不小。
坊间有另一种解释也许有一定道理:刘邦在逃跑之中,认为自己可能被抓。为保住儿女之命,情急之下,把他们放下车,追兵的目标是刘邦,并非孩子。所以,由自己吸引追兵,儿女也许能逃得性命。而“中国好司机”夏侯婴不忍心,认为自己车技好,能带主公逃出生天,故而一再的把孩子重新抱上车。
真相到底如何,已经无法考证,但都无法改变它的事实结果就是:刘太公没有被煮,刘邦也没分到一杯羹;刘老太公被尊为太上皇。被刘邦踹下车的一对儿女没有死,一个成为鲁元公主,一个当了皇帝。反倒是在刘邦回到沛县,和家乡父老围着篝火,一起喝酒跳舞唱《大风歌》时,看到了一位充满人情味,英雄气的仁慈长者。
最后,说说刘邦的“好酒及色”。刘邦年轻之时,确实是游手好闲,好酒色,玩无赖。就是起兵之后,好色的毛病依然不改。范增就说过:“沛公居山东时,贪于财货,好美姬。”但从刘邦入关后,“财物无所取,妇女无所幸”。一如范增总结:“其志不在小”。刘邦和吕后为微贱夫妻,虽然后来刘邦做了皇帝有了新欢,但依然对吕后很尊敬。刘邦微贱时的情人——酒馆小寡妇曹氏,在其称帝之后,并没有忘记曾经的朝露之情,把曹氏接进宫内;并把他们的儿子刘肥封为齐王, 统辖七十三城,成为西汉王朝最大的诸侯王。由此可见,刘邦并非只好色,却也有情有义。
综上所述,小编只想说,对于刘邦这样的帝王之才,“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以平常之眼光测度之,必有失偏颇。如今的大汉民族能傲立于世界之林,做为创始人的刘邦,已立下千年之功!从某一方面来讲,后人对刘邦的唾骂,也是一种“数典忘祖”。
这应该是刘邦讨伐异性诸侯王导致的,给世人留下了一个刘邦诛杀功臣的印象。
首先要弄明白的是,哪些人对刘邦建立大汉王朝立下的功劳最大?
韩信、彭越、英布这三个人恐怕是功不可没,而且是被大家所承认的,要不刘邦在灭掉项羽后,也不会分封他们为王。
在三个人中,韩信功劳排第一,毕竟整个黄河以北的土地都是韩信收复过来的。可以说大汉三分之二的国土都是韩信打下来的。
最后韩信帮助刘邦灭了项羽,刘邦先是封韩信为齐王,紧接着又把他封为楚王。然后就是贬为淮阴侯,最终,韩信被萧何和吕后骗到了末央宫杀掉。
虽说韩信之死和刘邦没有直接关系,但是,吕后既然敢杀韩信,那也就是意味着她知道杀了韩信,刘邦并不会把她怎么样。至少吕后在刘邦这里得到过信息,韩信是个可有可无的人。韩信死了对大汉只有好处没有坏处。
在说彭越,彭越是中国人中最早打游击战的一个。在刘邦和项羽争霸的过程中,是彭越一直在扰乱项羽的大后方,彭越至少有两次断过项羽的粮道。由于项羽的后方经常受到彭越的骚扰,导致项羽迟迟拿不下刘邦拒守的荥阳来。
项羽想先把彭越灭掉的时候,彭越这个人滑头的很,项羽根本找不到他。
项羽带兵来打他,他就躲起来。项羽找不到他,掉头去打刘邦的时候,他就猛不丁的给项羽致命的一击。
就是彭越的这种战术,为韩信拿下黄河以北的土地争取了大量的时间,导致最终项羽错失了战绩,刘邦因为韩信拿下了北方的土地,而取得了胜利。
在刘邦杀了项羽之后,彭越被封了梁王。但彭越也是被吕后骗到了宫中,刘邦把彭越定了罪,灭了族的。这个彭越确实是刘邦杀的,这点没有冤枉刘邦。
最后一个英布,英布曾经是项羽手下的第一猛将。张良曾经对刘邦说过,若是刘邦想夺取天下,必须要把三个人搞定,这三个人就是英布,韩信和彭越。韩信和彭越本来就是刘邦的部下和老相识,他们两个不用争取,就会帮刘邦。
真正要让刘邦争取的就是这个英布,英布最终背弃项羽,投靠刘邦。英布和刘邦联手在荥阳成皋一代对抗项羽,他为大汉的建立,也是立下了汉马功劳的。
在刘邦灭了项羽之后,英布被封为了淮南王。到了刘邦晚年英布因为韩信和彭越的被杀,他陷入了极度的恐惧之中,最后承受不住压力,决定反叛。
刘邦去讨伐英布,英布战败去长沙国投靠小舅子。可惜英布的小舅子这个人不可靠,他趁着英布睡觉的时候,派人把英布的头颅给割了下来,送给了刘邦。
总之,三个人中被刘邦直接杀死的仅仅只有一个彭越,但是韩信和英布的死,刘邦也是嫌疑人之一,不是直接凶手,也是帮凶。
所以,在大家的印象中,刘邦好像是屠杀了所有功臣。这个误区应该就是这么来的。
严格地说,刘邦那不叫杀功臣,叫继续平定天下。
秦朝末年是一个非常特殊的时期,历史上从来没有经历过那种情况。所以那时候打下江山后,建立一个什么样的政权?怎样来确定新政权的秩序?大家心里都不明白。
(刘邦,影视配图)
本来,陈胜吴广起义后,原先被秦朝灭亡的六国后人或者将领纷纷起来,宣告重新恢复六国。但是这种宣告无效,一是秦朝派章邯出兵扫荡六国,差不多都给灭了;二是代表楚国的项羽异军突起,明显强于六国。后来,当项羽平定章邯等三秦,威服刘邦以后,应该建立一个什么样的政体,就摆在项羽面前。
项羽采用的办法是对那些诸侯王们进行分封,他自称“西楚霸王”,然后他就觉得天下平定,可以刀兵入库,衣锦还乡了。
然而很明显,项羽的这种分封也是无效的。那些他所封的人,大部分既不是他的大臣,也不听他的分封,只是摄于项羽强大的兵力压迫,不敢开腔而已。从这个意义上说,项羽有一点自作多情的味道。
(项羽像)
而且他搞的这种政体,也有一些四不像。首先不是秦朝的样子,大约有点像西周初年。但是也不像。第一,他并没有像西周初年那样,建立一整套制度来进行分封。第二,他自己也不称为“楚天子”,而是叫什么“西楚霸王”,名字都非常莫名其妙。
后来自然大家又造反。当然也不能说叫造反,只能说是喘口气又打。项羽和他自作多情分封的这些诸侯们打。最后刘邦强大起来,把项羽打败。在打败项羽以后,那些和刘邦一起参与打项羽的诸侯和刘邦都尴尬了。他们怎么认识刘邦呢?刘邦又怎么处理他们呢?好在刘邦的理论水平比项羽高,他自封的是“汉天子”,而不是项羽那样不伦不类的“霸王”。这样一来,他的级别就比那些诸侯王们高。不过这种高,也就是他自封的高,其他人没有自封而已。
总而言之,无论韩王信,还是彭越、英布、张耳这些人,都不是刘邦的大臣,都是在共同对付项羽过程中的同谋。刘邦自称“天子”以后,他们其实心里也是不服的,只不过不敢公开说不服而已。
我之所以说“尴尬”了,是无论刘邦,还是韩王信、彭越、英布这些人,都满意那时候的状况。刘邦是想建立一个类似于秦始皇建立的那种国家,虽然达不倒秦始皇那种消灭“王”的目的,但是,他也希望所有的王都要绝对服从他。而那些“王”们,他们本来是和刘邦平起平坐的,不过是刘邦率先自称“天子”,同时他们的力量相对弱小一点而已,他们肯定不会放下手中权力的。所以,当刘邦让他们放下权力的时候,他们自然就又和刘邦打起来,就像当初他们和项羽打起来一样。
(彭越和英布)
所以我说,刘邦根本就没有杀功臣,因为他们压根就不是刘邦的大臣。
唯一例外的是韩信。韩信实实在在是刘邦对他拜过将,把军队交给过他的,他也实实在在是刘邦的大臣。不过,自从韩信坐大,想要刘邦封他为齐王的那一刻起,他就已经反叛了刘邦。也就是说,从那时起他就逐渐地走向了韩王信、彭越、英布他们那样的状况,不叫做功臣了。
更何况,韩信也不是刘邦杀的,是吕后杀的。
要明确的是,吕后和刘邦完全不是一个概念,到了刘邦晚年的时候,因为刘邦想废太子,吕后都已经在准备造反了。她先是怂恿樊哙造反,然后逐渐里应外合。不过刘邦突然死掉,所以这样的事件终于没有发生。
刘邦没有杀功臣而背了一个杀功臣的名声。主要是因为韩信借用了范蠡的那句“狡兔死,走狗烹……”的话,大家就把刘邦和勾践放在一起,给刘邦贴了一个“杀功臣”的标签。实际上,这是天大的误会。
是因为现在黑汉势力在用各种手段黑汉!在很多时候去汉化、消汉化
史记都没说刘邦杀功臣,却有人来黑!!!杀韩信的吕后,别什么都给刘邦!他给了一个民族的符号 他给了一个民族尊严,他绝对是千古一帝 !!!但是总有些汉奸想办法黑他,说他杀功臣,说他小人,但实际的情况是他胸怀天下苍生 他救民于水火 他没有枉杀一个功臣!!!
刘邦封侯143位基本都善终 封王的基本都不愿意受中央节制起兵造反所以才会被平叛有的在酝酿中被扼杀在摇篮里如韩信。而且彭越韩信死于吕后之手刘邦杀的都是已经起兵造反的。长沙王世袭罔替直至最后没有了后代才被中央收回。刘邦分封那么多人杀了几个造反的能叫几乎杀光吗?
刘邦的确没杀几个功臣,而且都是被迫的,但是后人总说刘邦杀功臣呢?
其实道理很简单,一个人不管以合法的、不合法的;主动的或被动的杀了个人,那么这个人首先是“杀人了”。在“杀了人”这个事实上,再区分是合法的还是非法的,在战场上杀死敌人,是绝对合法的;在反抗他人故意伤害时,杀死了坏人经法院裁定为“正当防卫”,那当然是合法的。合法之外的一切杀人行为,当然都是不合法的。
不论“杀了人”合法与不合法,都存在一个主动故意,或者被迫非故意。刘邦杀了几个功臣,都是因为功臣谋反,刘邦才被迫杀的。杀的真不多,而且没有一个是被冤枉的。燕王臧荼起兵造反被杀,钜鹿太守陈豨起兵造反被杀,九江王“英布造反被杀,彭越起兵造反被杀,韩信造反被杀。
杀了人”和“杀功臣”的道理是一样的,杀一个人也是杀人了,杀一个功臣也是“杀功臣”,不管杀的合理还是不合理。我们每一个人,除非他是圣贤,大家或多或少,都存在一种思维定式:“因为功臣们打下了天下,他们功高盖世,即便是他们造反,皇帝都不应该杀他们,皇帝应该把皇位让给他们做。”但是,皇帝只有一个,没有规矩不成方圆。
刘邦和朱元璋,是两个平民皇帝,有很大的相似性,也有很大的不同性,就杀功臣来说:刘邦就杀五六个人,而且都是功臣起兵造反,刘邦被迫起兵镇压而杀。朱元璋是主动杀功臣的,朱元璋几乎把功臣杀完了,没被杀的也就徐达、汤和个别几个人。但是,世人才不管这些,反正刘邦和朱元璋杀功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