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百科问答

通假字是什么,举例说明。

通假字是什么,举例说明。

通假字,有广义、狭义之分:广义通假字,包括古今字、异体字和狭义通假字。古今字:古已有之,今又造字。新字成为现在一般使用的字,故认其为通假。举例:苏东坡的《石钟山记》中的“莫”,为“暮”之古字,被“借”为否定副词“不”、“没有谁”的意思,故又造“暮”字。 异体字:同一个意思,不同的写法(具体请参见百度“异体字”词条)。通假字:音同本字,借来一用。借来的字只能作为临时工。如“蚤”与“早”;如“当”与“倘”。其特点是“因音通假”。通假字是中国古书的用字现象之一,“通假”就是“通用、借代”,即用读音相同或者相近的字代替本字。由于种种原因,书写者没有使用本字,而临时借用了音同或音近的字来替代,有人认为部分通假字就是古人所写的白字(别字)。事实上,第一个写通假字的人可以说是写的白字,但是后人纷纷效仿,也就积非成是了。通假字大量存在于古书之中,是造成中国古书难读的祸首之一。通假字所代替的那个字我们把它叫做“本字”。例如:“女还,顾反为女杀彘。”(《曾子杀彘》)句中“女”就代表“汝”。  古人造出岁清脊一个字,表达一个意思,可是该用哪个字表示哪个意思还在形成过程中,没有一定规律,既可以使用这个字表示某个意思,又可以使用另外一个声音相同或者相近的字表示那个意思。时代越后的文章,通假字越多。也有种情况是古人在做记录时,一时想不出本字而用了别字代替,清代的赵翼在《陔余丛考》一书中指出:“字之音同而异义者,俗儒不知,辄误写用,世所谓别字也。”第一个人这样写固然是前面所说的写了白字,但后人都这样效仿以后,便成了合法的“通假”字了 。  同”和“通”的区别:  “同”是指古代的很多异体字。比如孔乙己曾经说过的茴香豆茴字的四种写法乎渗,这四种写法之间就可以说A同B。“通”一般是指狭义的通假字,它们是有一定的区别的:“通”:表示通假字,是指“写错或印错的字 ”通“作者本来要写的字”;“同”:一是表示古今字,即“文中的古体字”等同于“现代汉语中的某字”,二是表示异体字。即同音同义不同形的字。  通假的几种类型:  ①同音通假,举例:  1、左手倚一衡木。 衡,通“横”。《核舟记》  2、一切乌有 “乌”(wū) 同“无” 《山市》  3、要离之刺庆忌也,仓鹰击于殿上, 仓,通“苍”。《唐雎不辱使命》  ②形近通假,举例:  1、诲女知之乎 “女”(rǔ) 通“汝” 《论语》  2、正历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 转,通“啭”,鸟叫声。《与朱元思书》  3、政通人和,百废具兴。具,通“俱”,全,皆。《岳阳楼记》  注:此种通假一般也同音近音,但归入形近通假  ③近音通假,举例:  1、项为之强 “强”(jiāng) 通“僵” 《童趣》(强项令董宣,斩杀气焰熏天的胡杨公主的一名家奴,被两名太监摁着脑袋,要他磕头向皇帝认错,他双手撑地,死不磕头,光武帝赞其执法严明、不畏强暴,赏钱30万,世称“强项令”,本人疑此“强”同“僵”,脖子僵直,太监使了很大的力气,年近古稀的他仍不低头)  2、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食,通“饲”,喂。《马说》  3、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与,通“举”。《大道之行也》  ④啥也不是的通假(就叫它三不沾通假吧),举例:  1、欲信大义于天下。 信,通“伸”。《隆中对》  2、入则无法家拂士, 拂,通“弼”,辅佐。《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附:文言文中的通假字大全  案:同“按”;审察,察看。动词。“召有司案图,指从此以往十五都予赵。”  罢:通“疲”;疲劳。形容词。“罢夫赢老易于而咬其骨。”  颁:通“班”;“斑”;头发花白。形容词。“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板:同“版”;字版。名词。“板印书籍,唐人尚未盛为之。”  暴:“同曝”晒。动词。“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  暴:同“曝”暴露,显露。动词。“思厥先祖父,暴霜露,”  倍:通“背”,背叛,忘记。动词。“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  倍:同“背”背叛,违背。动词。“倍道而妄行,则天不能使之吉。”  被:同“披”;穿着。动词“闻妻言,如被冰雪。”  被:同“披”;覆盖在肩背上,动词。“廉颇为之一饭斗米,肉十斤,被甲上马。” 辟:通“避”;躲避。动词。“其北陵,文王所辟风雨也。”  辟:通“僻”;行为不正。形容词。“放辟邪侈,无不为已。”  弊:通“敝”;困顿,失败。形容词。“秦有余力而制其弊,”  弊:通“敝”;疲惫,衰败。“率疲弊之卒,将数百之众,转而攻秦;” 徧:同“遍”遍及,普遍。动词。“小惠末徧,民弗从也。”  不:同“否”;不。副词。“或师焉,或不焉。”  不:同“否”;吗。疑问语气词。“汝见我不?”  材:同“才”;才能。名词。“食之不能尽其材。”  裁:通“才”;刚刚。副词。“手裁举,则又超忽而跃。”  采:同“彩”;颜色,彩色。名词。“须臾成五采。”  仓:同“苍”;黑色。名词。“要离刺庆忌也,仓鹰击于殿上。”  藏:同“脏”脏腑。名词。“末至二三里,摧藏马悲哀。”  唱:通“倡”;倡导。动词。“而予三十年前所主唱之三民主义、五权宪法,”  钞:同“抄”;抄写。动词。“适中手自钞录。”  雠:同“仇”;仇敌,仇人。“及仇雠已灭,天下已定,”  从:同“纵”;合纵,联合抗秦。动词。其后秦欲伐齐,齐与楚从亲。” 从:同“纵”;与“横”相对,“合从缔交,相与为一。”  从:同“纵”;与“横相对,“赵使平原君求救,合从于楚。”  淬:通“焠";金属器械烧后放入水中,“取之百金,使工以药淬之。”  厝:同“措”;放置。动词。“一厝朔东,一厝雍南”。  错:同“措”;放。动词。“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  当:通“挡”抵挡。动词“曹军不能抵当。”  当:通“挡”;遮挡。动词。“坦墙周庭,以当南日,”  党:通“倘”;倘若,偶然。副词。“风雨之不时,怪星之党见,”  道:同“导’;引导。动词。“故善者困之,其次利道之。”  得:通“德”;恩惠。名词。“所识穷乏者得我钦?”  吊:同“掉”;落。动词。“连一根针吊在地下都听得见响!”  丁宁:同“叮咛”嘱咐。动词。“府吏见丁宁,结誓不别离。”  读:通“逗”;即现在的“,”。名词。“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  度:同“渡”;渡过,越过。动词。“一夜飞度镜湖月”  队:通“坠;坠落。动词。“星队、木鸣、国人皆恐。”  堕:通“隳”;毁弃。动词。“堕军实而长寇仇,亡无日矣!”  而:通“尔”;”你的。代词。“吾乃与而君言,汝何为者也?”  而:通“尔”;你。人称代词。“某所,而母立于兹。”  而:同“如”象。形容词。“军惊而坏都舍。  蕃:通“繁”;多。形容词。“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  反:同“返,返回。动词。“今日往而不反者,竖子也”  反:同“返”返回,归来。动词。“其良人出必餍酒肉而后反。”  反:同“返”返回。动词。“人穷则反本。”  反:同“返”;返回。动词。“盖亦反其本矣。”  反:同“返”;往返,返回。动词。“责收毕,以何市而反?”  反:同“返”;往返,返回。动词。“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奉:通“俸”俸禄,薪俸。名词。“弘位在三公,奉禄甚多。”  奉:同“捧两手托着。动词。“王必无人,臣愿奉璧往使。”  :同“弼”;辅弼。动词。“入则无法家拂土。”  父:同“甫”,古代在男子名字下加的美称。名词。“长乐王回深父,余弟安国平父、安上纯父。”  估:通“贾”;商人。名词。“舟中估客莫漫狂,小姑前年嫁彭郎。”  灌:通“盥”;洗手。动词。“媵人持汤沃灌。”  函胡:同“含糊”形容词。南声函胡,北音清越。”  曷:同“何”;什么。疑问代词。“蹈死不顾,亦易故哉?”  衡:通“横”跟竖、直相对。名词。“有勇力者聚徒而衡击。”  衡:通“横”梗塞,指不顺。动词。“困于心,衡于虑。”  衡:通“横”与纵相对,“外连横而斗诸侯。”  华:同“花”;植物的繁殖器官。名词。“混黄华叶衰。”  画:同“划”用拨子在琵琶中划一下。用拨子在琵琶中划一下。  还:同“环”;绕。动词。“秦王还柱而走。”  皇:通“惶”;恐惧,惊慌。形容词。“然仓皇中不可落于敌人之手以死。”  皇:同“凰”传说中的雌凤。名词。“驾鸟凤皇,日以远兮。”  恍:同“恍”恍然,猛然醒来的样子。“恍惊起而长嗟。”  麾:同“挥”;指挥。动词。“麾众拥豪民马前,”  惠:同“慧”;聪明。形容词。“甚矣,汝之不惠。”  惛:通“昏”;昏乱糊涂。形容词。“吾惛,不能进于是矣。”  混:同“浑”水不筒,污浊,形容词。“举世混浊,何不随其流而扬其波?”  溷:同“混”、“浑”混浊。形容词。“世溷浊而莫余知兮。”  火:同“伙”;古代军队的组织,十个为“一火”“出门看火伴”。  火:同“伙”;一伙。数量词。古代军队“瞎王留引定火乔男女,”  疾:同“嫉”;嫉妒,憎恨。动词。“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  纪:通“记”;记载。动词。“又或有纪载而语焉不详,”  贾:通“价”;钱。名词。“如有营,予佐尔贾。”  简:同“拣”选,择。动词。“宏餍慈九德,简能而任之。”  见:同“现”暴露,露出来。动词。“图穷而匕首见。”  见:同“现”呈现,露出来。“信义安所见乎?”  见:同“现”呈现,露出来。动词。“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  见:同“现”:出现。动词。“路转溪头忽见。”  见:同“现”;呈现,露出来。动词。“风吹草低见牛羊。”  见:同“现”;呈现,露出来。动词。“才美不外见。”  见:同“现”;现在。副词。“明标着册历,见放着文书!”  缰:同“强”;强大。形容词。“缰本而节用,则天不能贫;”  疆:通“强”;强壮。形容词。“始以疆壮出,及还,须发尽白。”  介:同“芥”;小草。名词。“无纠介之祸者,冯谖之计也。”  缙:通“搢”;插。动词。“缙绅、大夫、士萃于左丞相府,莫知计所出。” 菁:通“精”;精华,糟碎。形容词。“吾党菁华,付之一炬。”  景:同“影”;影子。名词。“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  迥:同“回”;辣转。动词。“迥忆后街之屋。”  沮:通“阻”阻止,阻挡。动词。“帝屡欲召用瑞,执政阴沮之。  句:同“勾”;勾取。动词。“虽小数,然必句性情,习方俗。  具:通“俱”;全,都,引申为详细。副词。“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  具:通“俱”;全,皆。副词。“政通人和,百废具兴。”  距:同“拒”;抗拒。动问。“或走,或闭门旅距。”  距:同“拒”;把守。动词。“距关,毋内诸侯。”  决:通“诀”诀别,离别。动词。“今太子迟之,请辞决矣!”  决:通“诀”;离别。动词。“辞决而行”。  掘:同“倔”,顽强,固执。形容词。“掘强沙塞之间,”  抗:通“亢”;高。形容词。“引商刻羽,抗坠疾徐,并称善也。”  亏:同“诡”差异,不适应。动词“其时已与先王之法亏矣。”  雷:通“擂”;敲击。动词。“擂鼓大震,北军大坏。”  列:通“裂”;分裂。动词。“列缺霹雳,丘峦崩摧。”  脟:同“脔”切成块状的肉。名词。切成块状的肉。名词。  没:同“殁”;死。动词。“孝公既没,惠文、武、昭襄蒙故业”  每:同“们”;词尾,表人的复数。“这都是官吏每无心正当。”  莫:同“暮”;日落时,引申为“末”。“莫春者,春服既成,”  内:同“纳”接纳。动词。“距关,毋内诸侯。”  内:同“纳”,放人。动词。“公受珠,内所著披袄中,纫之。”  那:同“挪”;抽。动词。“过几时,那工夫来望恩人。”  呐:同“讷”;说话迟钝或口吃,的句中的“只听得差拨口里”  女:同“汝”;人称代词。“三岁贯女,莫我肯顾。”  畔:通“叛”;背叛,离开。动词。“寡助之至,亲戚畔之。”  畔:同“叛”;背叛。动词。“不顾恩义,畔主背亲。”  旁:通“傍”依附。接近。动词。“吾灵尚依旁汝也。”  禽:通“擒”捕捉。动词。“将军禽操,宜在今日。”  诎:同“屈”;弯曲。动词。“诎右臂支船。”  取:通“娶”;把女子接过来成亲。动词。“今若遣此妇,终老不复取。”  阙:通“缺”;缺点。名词。“必能裨补阙漏”  善:通“缮”;修治,拭擦。动词。“为之踌躇满志;善刀而藏之。”  沈:同“沉”:程度深。副词。“沈醉不知归路。”  识:通“志”;记住。动词。“因笑谓迈曰:‘汝识之乎’?”  识:通“志”;记住。动词。“默而识之,学而不厌。”  食:同“饲”;喂。动词。“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式:通“拭”;古代车厢前用作扶手的横木。名词兵车不式。  逝:通“誓”;发誓。动词。“逝将去女,适彼乐土。”  受:同“授”给,与。动词。“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感也。”  孰:同“熟”;煮熟了的。形容词。“宰夫顾熊蟠不孰,杀之,”  孰:同“熟”;仔细。形容词。“唯大王与群臣孰计议之。”  说:同“悦”高兴,愉快。形容词。“秦王必说见臣,臣乃得有以报太子。”  竦:同“耸”;高。形容词。“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太:通“大”;大部分。形容词。“死者太半。”  涂:同“途”,道路。名词。“失迷涂知返,往哲是与”  土:同“仕”作官。动词。“重争土豪,非下也,权重也。”  橐:通“托”;托付,委托。动词。“重争士橐,非下也,权重也。”  亡:同“无”;没有。副词。“生之有时而用之亡度。”  罔:同“网”;罗网。名词。例句中作动词,即张开罗网掳捉。“及陷于罪,然后从而刑之,是罔民也。”  惟:通“唯”;应答声。象声词。“伏惟启阿母,今若道此妇,终老不复取!”  文:同“纹”纹理。名词。“其中多斑文小鱼。”  文:同“纹”;纹路,纹理。名词。“不以木为之者,文理有疏密。” 希:同“稀”稀疏,少,罕见。形容词。有志乎古者希矣。”  希:同“稀”;稀少。形容词。“鼓瑟希,铿尔。”  熙:同“嬉”;欢乐,快乐。形容词。“其余则熙熙而乐。”  县:同“悬”挂着。动词。“胡瞻尔庭有县廛兮?”  县:同“悬”;挂,动词。县明太祖御容明伦堂,率众拜且哭。  乡:同“向”;对着,朝着。介词。“秦伯素服郊次,乡师而哭。”  向:通“响”;响声。名词。砉然向然,奏刀騞然。”  邪:同“耶”;呢,吗,疑问语气助词。“赵王岂以一璧之故欺秦邪?”  羞:同“馐”;食物名词。“玉盘珍羞直万钱。”  虚:同“墟”,市。名词。“之虚所卖之。”  畜:通“蓄”;积聚,储藏。动词。“故其畜积足恃。”  炎:通“焰”;火焰。名词。“顷之,烟炎张天。”  燕:通“宴”;安逸,安闲。形容词。“燕坐于华堂之上。”  燕:通“宴”;饮宴。名次。“集宾友酣燕。”  燕:通“宴”;玩乐。“桓公每游燕,辄命袁、伏。”  阳:同“佯”;假装,表面。“皆阳应曰:‘诺。”  邀:同“要”要挟。动词。“陵压百姓而邀其上者,”  要:同“邀”;约。动词。“虽与府吏要,渠会永无缘。”  要:同“邀”;;邀请。动词。“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耶:通‘爷”;父亲。名词。“耶娘妻子走相送,尘埃不见咸阳桥。”  夷:通“怡;平和,和悦。形容词。“与之论辩,言和而色夷。”  已:同“以”;同“以”“从此已去,勿复如是!”  已:同“矣”;了。语气助词。“夫神农以前,吾不知已。”  已:同“矣”;了。语气助词。“放辟邪侈,无不为已。”  以:通“已”;太甚。副词。“而吾子又欲使吾为越之雪,不以病乎?” 以:同“已”;止。动词。“无以,则王乎?”  佚:同“逸”;安逸,安闲。形容词。“而人民日以安于佚乐;”  益:同“溢”;涨水。动词。“澭水暴益。”  逸:通“佚”;散佚。动词。左忠毅公逸事。”  翼:通“翌”;明(天)。名词。“翼日进宰。”  阴:通“萌”,树荫。名词。“绿杨阴里白沙堤。”  阴:通“荫”,树荫,名词。“也傍桑阴学种瓜。”  阴:通“荫”;绿荫。名词。“佳木秀而繁阴。”  有:同“又”;更。副词。“殆有甚焉。”  有:同“又”;用于整数与零数之间。副词。“其为时止十有一月耳。”  有:同“又”;用于整数与零数之间。副词。“其级七千有余。”  有:同“又”;再。副词。”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  与:同“欤”;吗。语气助词。“可得闻与?”  与:同“欤”;吗。语气助词。“而君逆寡人者,轻寡人与?”  与:同“欤”;呢。疑问语气词“是谁之过与?”  豫:通“预”;预先,事先。副词。“豫备走舸,系于船尾。”  员:通“圆”;圆形。名词。“以精铜铸成,员经八尺。”  原:同“源”源泉。名词。“此四者,民所衣食之原也。”  圆:同“圆”;圆形。名词。“多平方,少圆。”  芸:同“耘”;锄草。动词。“植其杖而芸。”  暂:通“渐”,欺诈。动词。“武夫力而拘诸原,妇人暂而免诸国。”  蚤:通“早”;在先,还没到时候。形容“使遂蚤得处囊中。”  蚤:通“早”;在先,还没到时候。形容词。“旦日不可不蚤来谢项王。”  责:同“债”;欠别人的钱财。名词。“先生不羞,乃有意欲为收责于薛乎?”  曾:同“增”;增加。动词。“曾益其所不能。”  旃:同“毡”;毛织的毡毯。名词。“与旃毛并咽之。”  沾:同“沾”;浸湿,浸润。动词。“因泣下沾衿,与武决去。”  振:通“震”,惊恐或情绪过分激动。形容词。“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 振:通“震”;震动。动词。“执敲扑而鞭答天下,威振四海。”  振:同“赈”;救济。动词。“大命将泛,其之振救。”  征:同“徴”;证据。名词。“京师学者咸怪其无征。”  支:通“肢”;肢体。名词。“四支犹温,一目未瞑,”  枝:同“肢”;肢体。名词。“为长者折枝,”  知:通“智”;聪明,智慧。形容词。“以大知而察及迩言。”  知:通“智”;智慧。名词。“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祗:同“只”;只是。副词。“祗辱于奴隶人之手。”  直:通“值”;价钱,代价。名词。“系向牛头充炭直。”  直:通“值”;价钱。名词。“昂其直,居为奇货。”  直:通“值”;价值,引申为公正的待遇。“乐国乐国,爱得我直。”  直:通“值”;值得。动词。史进道:“直什么?”  直:通“值”;价值,动词。玉盘珍羞直万钱。”  指:同“旨”;旨趣。名词。“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  质:通“贽”;见面礼。名词。“乃令张仪佯去秦,厚币委质事楚,” 质:同“锧”,刑具,杀人时作垫用的砧板。名词。“君不如肉袒伏斧质请罪。”  陼:同“渚”;水中间的小块陆地。朝发枉陼兮,夕辰阳。”  属:同“嘱”;嘱托、托付。动词。“属予作文以记之。”  住:通“驻”;动词“备用肃计,进住鄂县之樊口。”  著:同“着”,穿。动词。“著我旧时裳。”  转:通“啭”;鸟宛转地叫。动词。“蝉则千转不穷。”  椎:通“锤”;兵器。例句中前一个“椎”为名词,后一个活用为状语。“朱亥袖四十斤铁椎椎杀晋 鄙。”  濯:通“浊”肮脏,水不清。形容词。“自疏濯淖污泥之中。”  兹:通“滋”副词。兹,更加。“赋敛兹重”  咨:同“谘”;询问。动词。“事无大小,悉以咨之。”  卒:通“猝”,仓猝。形容词。“五万兵难卒合。”  尊:通“樽”古代盛酒的器具。名词,“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坐:同“座”;座位。名词。“直上载公于上坐,”  坐:同“座”;座位。名词。“满坐寂然,无敢哗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