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女歧。姣丽蛊媚,驻容有方,性欲超强。因无夫而生九子被后世妇女尊为九子魔母。之妻,寡居后与夫兄浇私通,为少康误杀。女歧或称歧母。王逸《楚辞章句》中有:"女歧,神女,无夫而生九子也。"屈原《天问》对此表示不能理解,提出质疑说:"女歧无合,夫焉取九子?"屈老夫子的提问大有问题:无夫不等于无合。女歧所处的时代正是母系社会向父系社会过渡的时期。有人将歧解释为妓。当然,这里的"妓"与管仲首创的妓含义不同,作巫女解。巫女即神女,是神权的母系女王。母系社会实行走婚制,男人处于从属地位,有时候必须以自己的劳动或物资去换取与妇女的交配权。既然是处在两种社会体系的叠合期,走婚制在相当一部分部落中又不肯轻易退出历史舞台,(在今天的泸沽湖,走婚不是还在摩梭人中间流行么?)则女歧无夫而生九子就没什么好奇怪的了。因为女歧的生育能力很强,所以受到后世广大妇女同胞差颤羡的顶礼膜拜。"九子魔母"是中国民间主掌生息的女神,传说就是女歧的化身。九子魔母在唐代以前的名气并不大,到唐代时,香火却忽然旺盛起来。在唐人小说中,九子魔母或为年轻娇艳的美女,或为妖媚丰腴的美妇,行走人间,或戏弄为其塑像的信众,或勾引年少俊美的行者,一时非常活跃。作为青春少女形象出现的女歧,年龄看上去十五虚拍六岁的样子,她"薄傅粉黛,服不甚奢,艳态媚人,光华动众",一出场往往致"百万之众,引颈骇观"。当她作为美艳少妇形象出现时,同样"姿容妖媚,韵度绰约","顾盼之间,辄通眉语",她"昼则作女真装束,常服淡靓,不加新采;晚则花钿满髻,浓艳照人","左右见者,无不荡魂"。如此美丽动人的美女,在走婚制盛行的年代,可以想象其门前必然是车水马龙,俊男如潮。难怪女歧会连生九子了。二、女魃亦作“女妭”,神话中的旱神。据《山海经》描写,蚩尤起兵攻打黄帝,黄帝令应龙进攻冀州。蚩尤请来风伯雨师,以狂风骤雨对付应龙部队。于是,令黄帝女魃助战,女魃阻止了大雨,最终助黄帝赢得战争。传说:黄帝蚩尤大战后。女魃因为担心自己的父亲,而生了一场大病。犼的三分魂魄在女魃病危冲破了女娲的封印,占据了女魃的身体,变成了四大僵尸始祖之一旱魃。三、西王母,尊称王母娘娘,天下道教主流——全真道祖师,在道教神仙体系中,西王母是天宫所有女仙及天地间一切阴气的首领。护佑婚姻和生儿育女之事的女神。全真教的祖师。王母娘娘在汉代时成为重要的汉族民间信仰,西王母信仰中包含的长生不老理念也投合了道教对长生的追求。 在上古时代的汉族神话传说中,王母的全称即为西王母,中国几部最古老的著作中都有关于她的记载。据说原是掌管灾疫和刑罚的上古女神。《山海经》版本中的西王母的形象是:“西王母其状如人,豹尾虎齿而善啸,蓬发戴胜,是司天之厉及五残。”意思就是西王母样子像人,长着豹子尾巴和老虎牙齿,会用像野兽一样的声音吼叫呼啸,蓬散的头发酷似不吉利的戴胜鸟头上醒目的羽冠,是上天派来掌管瘟疫、疾病、死亡和刑杀的神,居昆仑山中。但也有神话版本说,《山海经》中言西王母人身虎齿,豹尾蓬头云云,乃西王母使者西方白虎之神,非西王母之形。历史学有说这是中国西部地区西王母国的一个部落首领或图腾的称号。历史上可能不止一位西王母而是好几代西王母。四、龙女 。贵洞隐主还宫,洞庭凝碧;柳生不在,谁会此意五、狐仙 。月出皎兮,劳心悄兮;有意变化,君莫笑兮九尾狐,最早是出现在《山海经》。“青丘之山,有兽焉,其状如狐而九尾,其音如婴儿,能食人,食者不蛊。” (《山海经·南山经》),“青丘国在其北,其狐四足九尾。”《山海经·海外东经》。狐,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一直是一个亦正亦邪的形象(按照正规说法,狐,狸是两种动物,只是人们叫习惯了,统称狐狸,而只有狐有仙气,狸似乎只是是俗物)。《山海经》中的九尾狐,乃是一个能“食人”的妖兽。到后来的汉代石刻画像及砖画中,常有九尾狐与白兔、蟾蜍、三足乌之属列于西王母座旁,以示祯祥,九尾狐则象徵子孙繁息(见《白虎通德论·封禅篇》)。“食人”之传渐隐,“为瑞”之说渐渐出现。但同样是东汉的《说文解字》中,解狐为“祆兽也,鬼所乘之”。可见,狐有灵气(妖气),在数千年前,已是公认。再到后来的唐宋时期,狐已经被人设庙参拜,而且十分流行。唐朝张鷟《朝野佥载》说:“唐初以来,百姓多事狐神,…当时有谚曰:无狐魅,不成村。”而到了明清,狐的形象就更加丰富了。九尾狐中最著名的妲己形象,就是在那时出现的(《封神演义》),而《聊斋志异》、《阅微草堂笔记》中,狐仙、狐妖的故事更是举不胜举。“妖媚”、“邪气”、“仙灵”、“神秘”、“狡猾”,可以说是中国人想到“狐”后最明显的感觉。六、聊斋志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