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忆冼星海》紧紧围绕“冼星海是怎样一个人呢?”这一问题展开,按照时间顺序可以分为三部分:
1、未见时想像中的冼星海;
2、初见时长谈中的冼星海;
3、永别后记忆中的冼星海。
作者茅盾与人民音乐家冼星海虽然是一面之交,然而一曲荡气回肠的《黄河大合唱》、一幅极富神韵的木刻、毕裤一篇历尽艰辛的自传、一次刻骨铭心的长谈,使得作者与他从似曾相识到一见如故,直至终身难忘。
作者在回忆冼星海的过程中,既写了想象中的冼星海,也写了冼星海留给他的印象。作者先写听《黄河大合唱》和看《冼星海作曲图》,从侧面表现出冼星海的气魄和神韵;然后再正面写与冼星海的见面,通过对他滔滔不绝谈吐的描述以及“要写,还得会中国来”的语言描写,表现了他热情开朗的性格和炽热的爱国情怀。文章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使冼星海这一形象生动而感人。
扩展资料
冼星海是中国近代著名音乐家,曾积极参加抗日救亡运动。《忆冼星海》是作者沈德鸿(茅盾)发表在延安出版的一个文艺刊物上的一篇文章,文章通过对冼星海的回忆,赞扬了冼星海高尚的情操、真挚的爱国情感和音乐才华,表达了作者对人民音乐家冼星海的崇敬和怀念之情。
作者以写两人的唯一一次见面,并听到他的创作计划,然而他却不能回来了,来表现自己的伤悲。接着,作者又通过“我在写这小文的时候还觉得我是在做噩梦激数碰”,“我看到报上的消明谈息时,我半晌说不出话”,“这样一个人,怎么就死了”这些带有极强感情色彩的语句,抒发了对冼星海之死的悲伤。
参考资料 百度百科-忆冼星海